他拿起铅笔,在乐谱的钢琴伴奏部分,圈出几个音符,标上 “慢半拍?弱处理”,笔尖划过纸页时,速度比刚才快了点,显然很兴奋:“我之前做了 3 个版本的旋律,都觉得少了点‘人味’,现在知道了 —— 缺的就是这种‘不完美’的细节。你比我更懂沈青瑶,她的‘倔’不是喊出来的,是藏在针脚、眼泪、甚至握笔的手心里的。”
成彦心里暖烘烘的,之前怕自己不懂乐理闹笑话,现在发现,只要懂角色,就能跟专业的人找到共鸣。她看着顾怀安在乐谱上修改的痕迹,忽然想起上次在录音棚,他帮她改《雾里桥》的歌词,也是这样 —— 她提 “桥空得能数清砖缝”,他就立刻明白 “要的是具体的孤独,不是空泛的愁”。
“对了顾老师,” 成彦忽然想起个细节,“沈青瑶有个习惯,紧张的时候会摸帕子上的补丁。比如她第一次见男主时,手一直在蹭补丁,没敢抬头。要是在旋律里,偶尔加一点‘布料摩擦’的采样音,很轻,混在伴奏里,会不会更有代入感?”
顾怀安愣了下,随即笑了,这是成彦第一次见他笑得这么明显 —— 嘴角弯起来,眼底还有点浅淡的笑意:“布料摩擦音?这个我还真没试过。不过你说的有道理,环境音采样能增强角色的‘存在感’。比如破庙戏里,除了旋律,还能加一点‘草席摩擦’的声音,她坐在草席上,动的时候,草席会响,这些细微的声音,能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起身走到旁边的调音台,打开电脑里的音频文件夹,里面有各种环境音采样:雨声、风声、布料摩擦声。他点开布料摩擦声的文件,播放给成彦听 —— 是块粗布摩擦的声音,沙沙的,很轻。“这个是上次拍雨戏时录的,你戏服的布料摩擦声,刚好能用在沈青瑶摸帕子的场景里。”
成彦凑过去看电脑屏幕,屏幕上的音频波形忽高忽低,像情绪的起伏。她指着其中一段波形:“这段摩擦声有点快,像她紧张时,手蹭得急;要是慢一点的,像她缝嫁衣时,手指慢慢摸过针脚,会更贴她的‘静’。”
顾怀安又点开另一段采样,这次的摩擦声更慢,更轻。播放时,他还同步弹了段旋律,摩擦声混在旋律里,像沈青瑶坐在破庙里,一边缝嫁衣,一边轻轻摸过针脚,画面感瞬间就出来了。“你看,这样一结合,角色就‘活’了 —— 不只是听旋律,还能‘看到’她的动作,‘摸到’她的情绪。”
两人就这么讨论了快两个小时,桌上的冷咖啡都凉了,顾怀安的乐谱上,已经画满了修改的痕迹,铅笔芯都用秃了两根。最后,他弹了遍整合后的《青瑶曲》—— 中提琴的柔,小提琴的硬,钢琴的慢半拍,再混着轻淡的布料摩擦声,沈青瑶的 “柔中带刚”“急中藏静”,都融进了旋律里。
弹完最后一个音,余音在板房里飘了圈,慢慢散在阳光里。顾怀安转过身,看着成彦,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专业审视,多了几分真正的欣赏 —— 不是对 “新人建议” 的客气,是对 “懂角色” 的认可。他沉默了几秒,然后认真地说:“你很懂戏。”
成彦的耳尖忽然红了,低头看着自己的角色笔记,指尖轻轻摸着封面上的简笔沈青瑶。阳光落在笔记上,把她的影子拉得很短,和顾怀安的影子在乐谱上轻轻叠在一起。她没说话,却在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 原来懂角色,比懂乐理更重要;而能遇到一个愿意倾听角色细节的音乐总监,是她的幸运。
顾怀安拿起修改后的乐谱,折好放进乐谱夹里,又把成彦的角色笔记递还给她,递的时候,手指不小心碰到了她的指尖,两人都愣了下,又很快移开。顾怀安清了清嗓子,指着窗外:“快到饭点了,一起去剧组食堂?听说今天有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成彦抬头,刚好看到窗外的片场,场务正推着道具车走过,车上传来欢快的笑声。她笑着点头:“好啊,不过得等我把笔记收起来 —— 刚才跟您聊完,我又想起几个沈青瑶的小细节,得赶紧记下来,不然等下拍对手戏就忘了。”
顾怀安看着她低头飞快记笔记的样子,嘴角又忍不住弯了弯 —— 这个懂戏的姑娘,不仅让沈青瑶的旋律有了魂,也让这间临时的音乐工作室,多了几分鲜活的暖意。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两人之间的乐谱上,那些修改的痕迹,像一个个小小的约定,藏着角色的魂,也藏着彼此对 “创作” 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