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彦低头看了眼桌上的保温杯,杯套上的 “彦” 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真心。她忽然想起去年在地下室的日子 —— 那时候她租的房子没有暖气,冬天练歌冻得手指发僵,只能抱着热水袋;有次因为低血糖晕倒在练歌房,醒过来的时候身边没人,只有桌上冷掉的泡面;订外卖的时候总忘记备注 “不加香菜”,每次都得挑半天,最后干脆不吃,饿到胃疼。那时候她从来不敢想,会有一群人记得她的饮食习惯,记得她练歌的时间,甚至记得她喜欢的薄荷糖口味。
“对了成彦老师,” 林薇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张打印纸,纸上印着星耀录音棚的预约表,“我帮您订了每周二和周四下午 2-5 点的档期,都是隔音最好的 2 号棚 —— 那个棚里的麦克风是德国进口的,苏沐老师录《巷口》就是用的那个,她说比外面商业棚的麦克风清楚多了,能录到声音里的‘小细节’;您要是觉得时间不合适,我们随时改,比如您想早上练歌,我就跟录音棚那边协调,把早上的档期留给您。” 林薇说着,还在预约表上圈出 2 号棚的位置,旁边画了个小笑脸。
“还有还有!” 小夏凑过来,声音里带着点骄傲,“我跟王阿姨打好招呼了,您练歌累了可以去茶水间休息,王阿姨会给您煮银耳羹 —— 她煮的银耳羹可好喝了,放了冰糖和莲子,苏沐老师录专辑的时候,每天都喝两碗,说‘比润喉糖管用’;王阿姨还说,您要是想吃什么,提前跟她说,她给您做 —— 她最会做红烧肉,上次苏沐老师吃了三大块!” 小夏说着,还咽了咽口水,像是想起了红烧肉的味道。
阿凯也赶紧接话,手指在平板上划着:“宣传方案我再改两版,明天发给您看 —— 比如您想重点推顾怀安老师写的《雾里桥》,我们可以把宣传重心往‘合作创作’上靠,发点您和顾老师讨论歌词的片段,突出您的‘创作型歌手’定位,而不是单纯的‘选秀冠军’—— 现在观众反感‘流量冠军’,更吃‘有实力的创作者’这个人设,苏沐老师就是靠‘创作型歌手’人设,圈了很多死忠粉。” 阿凯说着,还翻出苏沐的粉丝画像:“你看,苏沐的粉丝里,80% 是因为她的创作关注她,比靠颜值圈粉的艺人粉丝留存率高多了。”
成彦看着眼前这三张鲜活的面孔,心里忽然涌起股说不出的踏实。林薇眼里的认真,小夏脸上的热情,阿凯的兴奋,都让她觉得 “团队” 不是个冷冰冰的词,而是真的有人在为她着想。她拿起桌上的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口温牛奶 —— 牛奶的温度正好,不烫不凉,像小夏说的 “喝了舒服”。
“谢谢你们,” 成彦的声音比刚才更柔和,“准备得这么周全。其实不用叫我‘老师’,大家都是一起做事的伙伴,叫我成彦就好。”
林薇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捻着笔记本的手也放松了:“那、那我们就叫你成彦啦!接下来首月的计划,我们再细化下 —— 比如短视频的拍摄时间,尽量避开你的练歌时间,不打扰你创作;还有直播的时候,我们提前跟平台沟通好,把弹幕里的恶意评论屏蔽掉,不让你受委屈。”
小夏也笑了,樱桃发绳晃得更欢:“对!我还会在直播的时候帮你递水,要是你低血糖了,我就赶紧给你拿薄荷糖 —— 我表姐说,做助理最重要的就是‘眼疾手快’,我肯定能做到!”
阿凯也放松下来,不再频繁扶正棒球帽:“我明天就把‘练歌笔记’的拍摄脚本写出来,尽量简单,不搞复杂的镜头,就拍你坐在桌前写笔记的样子,真实就好 —— 上次苏沐拍‘编曲草稿’,就是坐在钢琴前随便拍的,结果效果最好。”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白板上的流程图上,把 “宣传 - 音乐 - 商务” 的箭头照得发亮。成彦看着三个年轻人认真讨论的样子,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规划,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想起以前一个人在地下室练歌,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唱歌;想起决赛夜后台,只有小晚陪着她;而现在,她有了一群一起努力的伙伴,他们记得她的喜好,关心她的身体,为她的未来规划 —— 这是她以前从来不敢奢望的。
会议快结束的时候,王阿姨端着银耳羹走进来,笑着说:“成彦啊,刚煮好的银耳羹,你尝尝,放了点莲子,润嗓子。” 王阿姨把碗递到成彦面前,碗里的银耳糯糯的,飘着淡淡的甜香。成彦接过碗,说了声 “谢谢王阿姨”,喝了一口,甜而不腻,暖胃又暖心。
林薇把整理好的计划表推到成彦面前,上面详细写了首月的每个安排,连 “每周三下午去看嗓子” 都标上了;小夏把温牛奶递给成彦,让她带回去喝;阿凯把修改后的 ppt 发到她微信上,还加了句 “有想法随时说,我 24 小时在线”。
成彦看着这三个年轻人,他们眼里的干劲像小太阳,照亮了整个会议室。她放下碗,微笑着,声音里带着点哽咽,却很坚定:“以后,请多关照。”
林薇立刻点头,把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笔尖停在纸上,等着记录接下来的安排;小夏赶紧把日程本翻开,在 “今日待办” 后面画了个小对勾;阿凯关掉平板,坐直身子,眼神里满是期待 —— 仿佛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客气,而是一场新旅程的开始,是他们一起为音乐努力的约定。王阿姨站在旁边,看着他们,笑着说:“真好,年轻人一起做事,有干劲!” 银耳羹的甜香漫在空气里,和着马克笔的油墨味,成了成彦心里最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