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路是活的(2 / 2)

他那由陵门化作的本体,第八支主脉,竟在无人催动的情况下,发出了第一次自主的搏动。

那搏动沉稳而有力,如同沉睡巨人的第一声心跳。

紧接着,他“看”到了。

无数微弱的光点,从天下各地的义庄、孤坟、古道边,缓缓升起,如受到无形牵引的萤火虫,汇成一条条光带,最终流向自己所在的位置。

那不是魂魄,更不是灵体,而是更加纯粹、更加本源的东西。

是他散落于人间的“道”,被人间的“行”所点燃的回响。

他“看”到,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有人感念过路人的不易,在自家门口多挂了一盏灯,为迷路者照亮一小段前路;他“看”到,在荒芜的乱葬岗,一个樵夫歇脚时,顺手为一座无名的新坟添了几捧土,压实了松动的坟头;他“看”到,一个扎着总角的孩童,看到路边被风雨打落的花瓣,便小心翼翼地用手刨了个小坑,将它们掩埋。

这些行为,微小到不值一提,做出这些事的人,自己或许转头就忘了。

他们无名无姓,无人记录,但他们每一个无心的善举,每一次对“守护”这个字最朴素的践行,都化作了一声最响亮的“嗯”,回荡在地脉之中,最终汇入林青竹的残识。

他的残识剧烈地微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悟涌上心头。

原来,他错了。

道,从来不需要人去殉它。

当人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不自觉地行此道时,人,便已成了道本身。

熄灯村,老村长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他躺在床上,气息微弱,却强撑着不肯闭眼。

他将自己唯一的孙儿叫到床前,从贴身的衣物里,摸出半块锈迹斑斑的铃片,交到少年手中。

“我这儿有半块,你那儿……也有一半。”老村长喘着气,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去……把它们合在一起。两片合,路才全。”

少年捧着那半块冰冷的铃片,满心不解。

他知道自己身上也有一块一模一样的,是奶奶留给他的遗物。

当夜,他遵从爷爷的遗嘱,在院子里的琉璃花下,挖了个坑,将两片残破的铃铛并排放在了一起。

就在两片金属接触的瞬间,一阵悠远空灵的铃声,仿佛从地心深处响起,清晰地传入他的耳中。

叮铃——

不多不少,正好三响。正是传说中,赶尸人引路的“安魂三遍”。

铃声止歇,异变陡生。

整个熄灯村,所有的琉璃花仿佛听到了号令,在一瞬间同时怒放。

每一片剔透如琉璃的花瓣上,都浮现出繁复而古老的金色纹路。

这些纹路从每一朵花上蔓延开来,在空中彼此连接,最终在村子上空,拼凑出了一条由光构成的、蜿蜒曲折的路径。

那路径的一端在村口,另一端,则笔直地指向遥远的南方——幽都的方向。

路径成像的同一时刻,北岭的地听者只觉身下的脉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震。

他猛地睁开眼,骇然发现,义庄里那盏魂灯的油花,不再滴落,而是在半空中凝滞了一瞬,随即如时光倒流般,化作一道道金色的细线,逆流而上,重新汇入了灯焰之中!

原本豆大的火焰,骤然暴涨成一道通天彻地的光柱。

光柱之内,无数文字生灭流转,最终定格成一篇完整的《赶尸谱》!

而构成每一个字的笔画,细看之下,竟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嗯”字串联而成!

地听者狂喜,正欲强行记忆,那光柱却轰然内敛,火光一闪,彻底熄灭。

四周重归黑暗,只有一个温和而疲惫的声音,直接在他心中响起:

“不必传书,路自会走。”

地听者愣在原地,许久之后,他朝着魂灯的方向,深深地拜了下去。

次日天明,他将自己多年来苦心抄录的所有赶尸谱残本付之一炬,只在曾经滴油生花的义庄门前,郑重地种下了一株从熄灯村托人带来的琉璃花苗。

道路已现,真言已明。

就在熄灯村那条光之路径的起点处,湿润的泥地上,凭空出现了一个脚印。

那脚印很浅,却异常清晰,其中隐隐有微光流转,仿佛踩下这一脚的,并非血肉之躯。

风雨早已停歇,夜空中,星辰闪烁。

片刻之后,那个脚印旁,又出现了第二个。

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步一步,坚定地,踏上了那条通往南方的光路,不疾不徐地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