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何探测一种可能完全不同于已知任何通信模式的、极其微弱且高度加密的同步信号?这成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何婉卿尝试从信息论和量子纠缠理论中寻找灵感,但任何理论模型都需要现实的观测数据作为支撑,而他们目前连这种信号是否存在都无法确认。
“摇篮”系统调整了策略,在继续布设共振陷阱和进行渐进式净化的同时,开始了一项更为大胆的尝试:“全网络关联性分析”。系统将捕获到的所有Sh-01碎片的出现时间、位置、移动轨迹、行为模式(如对陷阱的规避反应)等数据全部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然后,运用超强的算力,寻找这些看似独立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非随机的统计关联。
例如,是否某个区域的碎片活动加剧后,相隔遥远的另一个区域会随之出现特定的相位扰动?是否某些碎片的行为模式会像传染病一样,在网络中以一种难以察觉的速度扩散?这种分析如同在宇宙背景辐射中寻找智慧生命的信号,需要从海量的噪声中提取出极其微弱的模式。
这项工作进展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关联性不等于因果性,很多看似有联系的模式可能只是巧合。但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揭示Sh-01内部通信机制的方法。
与此同时,马克继续承担着他那耗费心神的监听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极致专注中,他的感知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能量流的“声音”,而是开始能隐约“感受”到能量流动中蕴含的某种更抽象的“信息流”。这并非具体的语言或图像,而是一种类似于“趋势”、“意图”或“状态”的模糊感知。例如,他能感觉到网络中某个区域的能量似乎变得“焦躁”或“平静”,某个方向的流动带着一种“探索”的意味,而另一个方向则像是“收缩”或“隐藏”。
这种感知玄而又玄,无法用任何仪器量化,甚至难以向何婉卿准确描述。但马克越来越相信,这或许就是他直觉的源头,是他能捕捉到Sh-01碎片间“默契”的原因——他感知到的,可能就是那些碎片所承载的、微弱的“集体意识”或“指令流”在能量网络中留下的极其间接的痕迹!
他将这种模糊的感受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对系统关联性分析的一种“直觉补充”。很多时候,他的感觉与系统通过复杂计算发现的微弱统计关联竟然不谋而合。例如,他曾感觉到东南扇区能量流中闪过一丝“警惕”的意味,不久后,系统就在该区域检测到多个Sh-01碎片同时改变了移动方向,仿佛收到了统一的规避指令。
何婉卿开始高度重视马克的这些“感觉报告”。她意识到,马克的感知能力可能已经进化到了能够触及信息本质的层面,这或许是生命体感知相对于纯机械探测的独特优势。她开始尝试将马克的定性描述,与她所理解的信息动力学模型结合起来,构建一种全新的、融合了直观感知与理性分析的威胁评估模型。
这天,马克在进行一次深度监听时,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非同寻常的“信息湍流”。并非来自某个特定方向,而是仿佛整个网络的基础“信息背景”发生了某种扰动。无数细微的、杂乱无章的“意图”和“状态”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一样剧烈波动起来。紧接着,他捕捉到了一种极其短暂但却异常清晰的“信号”——并非他熟悉的任何能量波动,而是一种冰冷的、带有明确指向性的“指令感”,如同一声低沉的耳语,瞬间传遍了他感知所能触及的整个网络!
这声“幽灵低语”的内容他无法解读,但其带来的效果却立竿见影。所有他之前能模糊感觉到的Sh-01碎片的“活动迹象”,在这一刻仿佛同时收到了命令,齐刷刷地转向,朝着网络深处几个特定的、尚未被重点监控的区域汇聚而去!
“大规模协同移动!”马克猛地睁开眼睛,声音因震惊而有些沙哑,“它们……它们收到了一个清晰的指令!所有碎片都在向……向历史档案库深处、还有几个大型能量中继节点方向收缩!”
警报瞬间被拉响!“摇篮”系统立刻确认了马克的发现,相位扫描网络监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同步性的异常相位集群移动!Sh-01不再仅仅是潜伏和逃避,它正在集结力量,目标直指系统的核心数据库和关键基础设施!
敌人终于露出了獠牙。之前的分散潜伏,或许只是为了避开锋芒,暗中积蓄力量。而现在,这个分布式的智能网络,在统一指令下,展现出了其真正的攻击性意图。
无形的网捕捉到了猎物的动向,但也惊动了蛰伏的蜂群。接下来要面对的,可能不再是悄无声息的渗透,而是一场针对“摇篮”心脏地带的、协同一致的猛烈攻击。静默的战争,即将迎来最激烈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