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警戒”状态下的“摇篮”,表面上与往日并无不同。光流依旧,城市有序运转,绝大多数居民和低级权限者对此一无所知。但在系统的核心层面,以及何婉卿与马克的感知中,空气里仿佛弥漫着无形的张力。
“长基线相位干涉扫描”协议悄然启动。这并非主动发射探测波,而是利用“摇篮”自身遍布各处的能量网络作为天然的干涉仪阵列。系统以极高的时间精度,同步监测网络中成千上万个关键节点的能量波动相位,通过比对它们之间极其微小的相位差异变化,来构建一幅前所未有的、动态的“全息相位图谱”。任何与主体能量流存在固定相位差的“潜伏谐波”,理论上都会在这张图谱上留下蛛丝马迹,就像平静湖面上被投入一颗微小石子所激起的、几乎不可见的环形涟漪,虽然单个涟漪难以察觉,但通过监测整个湖面的微妙变形,就有可能反推出石子的位置和性质。
这项工作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是海量的,几乎占据了“摇篮”空闲算力的大部分。何婉卿则全力投入到“微扰探测”方案的设计中。这如同在精密钟表里放入一粒微尘,既要足够轻微以免损坏钟表本身(触发系统警报或影响稳定),又要能引起足够独特的反应,以便让那个隐藏的“齿轮”显形。她最终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多频微脉冲序列”,由一系列振幅极低、频率经过精心挑选的微小能量脉冲组成。这些脉冲注入网络后,会与主体能量流发生极其微弱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理论上能够放大潜伏谐波的相位异常,使其更容易被相位扫描系统或马克的感知捕捉到。
方案经过系统反复模拟优化后,获得了执行许可。首次实验被设定在网络负载相对较低的时段,并选择了一个被认为是潜伏风险较低的区域进行。
马克屏息凝神,将感知力聚焦到目标区域。在他的“视野”中,那片区域的能量流如同一条平稳发光的大河。何婉卿站在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下达了指令。
“注入微扰序列,倒计时三、二、一……开始。”
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只有控制台上细微的数据流跳动。但在马克的感知中,那条光之大河骤然变得不同了。无数细微的、频率各异的“石子”被投入河中,激起层层叠加的、复杂的涟漪。这些涟漪本身非常微弱,几乎瞬间就被大河的主流所吞没,但它们的存在,确实短暂地改变了河流表面的“纹理”。
就在这短暂的变化中,马克捕捉到了!在那些自然扩散、相互干涉的微扰涟漪之下,有一个区域的反应“滞后”了那么几乎无法分辨的一刹那,并且其响应的频率特征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僵硬感”,不像自然能量流那样拥有丰富的谐波和自然的衰减。就像一块极其逼真的仿生皮肤,在受到轻微触碰时,其回弹的微妙质感与真实皮肤仍有极其细微的差别。
“有反应!”马克低呼,同时将自己的感知焦点和捕捉到的异常相位特征同步传递给系统,“坐标区域Gaa-7,相位响应延迟约0.0001标准单位,谐波成分异常单一!”
几乎在同一时间,“摇篮”系统的相位干涉扫描网络也捕捉到了相应的数据异常。超算中心开始全力分析这一闪即逝的信号。
“微扰实验数据接收确认。”合成音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相位扫描网络在对应坐标附近检测到非自然相位响应模式。与马克感知报告吻合度高达99.7%。确认存在‘潜伏谐波’实体。初步定位精度,半径五百米球状区域。”
成功了!虽然定位还不够精确,但他们终于第一次用客观数据证实了这个隐藏极深的敌人的存在!它不再只是一个基于直觉的猜测,而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威胁目标。
何婉卿长舒一口气,紧张过后是巨大的成就感。她的理论模型和方案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马克也感到一种振奋,他的感知能力再次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然而,没等他们庆祝,系统发出了新的警报。
“警告:监测到‘潜伏谐波’实体出现自适应反应迹象。目标区域相位异常信号正在快速衰减,趋于背景噪音水平。”
马克立刻集中感知,果然发现,那片区域之前捕捉到的“僵硬感”和相位滞后正在迅速消失,那个潜伏的存在似乎察觉到了探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调整自身的振动模式,试图重新完美地隐藏起来!
“它在学习!在适应我们的探测手段!”何婉卿惊道。这个敌人的智能和应变能力远超想象。
“立即分析其自适应模式算法。”“摇篮”系统迅速响应,“调整相位扫描参数,追踪其变化轨迹。何婉卿,准备第二套微扰方案,频率组合需做随机化处理,避免被预测。”
战斗进入了动态对抗阶段。敌人不再是静止的靶子,而是一个会逃避、会伪装的狡猾对手。他们刚刚撕开了它完美伪装的一角,它就开始迅速缝合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