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系统针对古老协议漏洞的防御升级,如同给这座古老的奇迹穿上了一层更具历史针对性的铠甲。新的过滤算法和监控协议被加载到能量网络中,专门用于筛查和阻断那些带有t-7-Alpha等已废弃协议“特征”的数据流。系统内部那种因深度审查而带来的隐约“滞涩感”也逐渐平息,似乎一切又重新回到了可控的轨道上。
何婉卿和马克获得了永久的三级权限和部分历史数据库的访问权,这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工作。何婉卿继续她的“考古”工作,在开放的低级历史数据库中搜寻其他可能含有潜在风险的古老协议或子系统记录,试图为“摇篮”构建一份更全面的“历史漏洞图谱”。这项工作浩瀚如烟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马克则继续磨砺他的感知。随着对t-7-Alpha协议“味道”的熟悉,他在训练中识别相关变种攻击的成功率显着提高。系统开始引入更复杂的混合信号,将现代攻击模式与古老协议特征交织在一起,模拟敌人可能采用的更狡猾手段。马克的精神感知如同被反复锻打的精钢,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中,变得愈发坚韧和敏锐。
然而,一种奇怪的直觉开始在他心中滋生。在“摇篮”系统完成防御升级后,整体的能量流动确实变得更加“干净”,那些细微的、冰冷的“不和谐音符”似乎真的被有效过滤掉了。但马克却隐约感觉到,在这片变得更加和谐平稳的能量“乐章”之下,似乎潜藏着另一种东西——并非之前那种明显的恶意或“腐臭味”,而是一种……更深沉的、近乎绝对的“静默”。
这种“静默”并非真正的无声,而是仿佛某种东西完美地融入了背景噪音,没有丝毫突兀,以至于几乎无法被察觉。它不像攻击,更像是一种极致的潜伏。只有当马克将感知提升到极限,摒除一切杂念,如同倾听宇宙背景辐射般去感受最细微的波动时,才能勉强捕捉到一丝不自然的“平滑感”,仿佛能量流经某些区域时,其固有的、极其微弱的随机涨落被某种力量微妙地“熨平”了。
“婉卿,”马克在某次深度感知后,带着不确定的语气说道,“系统升级后,那些明显的‘杂音’是少了。但我总觉得……有点太‘干净’了。尤其是在靠近我们之前监测的那个方向,能量流动顺畅得有点……不自然。好像有什么东西,完美地藏在了水流
何婉卿从历史数据中抬起头,眉头微蹙。马克的直觉屡次被证明是准确的,她不敢忽视。“你的意思是,敌人改变了策略?从利用有明显特征的古老漏洞,转向了更高级的、几乎无法探测的潜伏?”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潜伏,”马克努力寻找着合适的词汇,“更像是一种……极致的模仿。它不再试图伪造特定的‘音符’,而是让自己变成‘乐章’本身的一部分,或者说,让‘乐章’流过它的时候,不发生任何可以被识别为异常的变化。但这种‘完美融合’,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异常?”
这个想法让何婉卿感到一阵寒意。如果敌人的渗透技术已经高明到可以完全模拟“摇篮”基础能量流的本质特征,而不留下任何可识别的“特征码”,那么基于特征匹配的防御系统将完全失效。这就像病毒不再试图攻击细胞,而是让自己的基因序列变得与宿主dNA完全一致,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这无疑是一个更可怕的假设。她立刻将马克的观察和推测记录下来,尽管这目前只是一个基于模糊感知的假设,缺乏任何实质性的数据证据,但她还是决定向“摇篮”系统提交一份报告,提示存在“超越当前特征识别模式的高级潜伏威胁”的可能性。
“摇篮”系统对这份基于“直觉”的报告反应颇为审慎。
“收到潜在威胁模式推测。当前缺乏可验证的数据支持。系统监控网络未检测到任何超出基准波动范围的异常平滑现象。推测可能源于感知灵敏度提升后对背景噪声的过度解读,或能量流自然涨落中的统计性平静区域。”
合成音的逻辑依然严谨。“将继续保持监控灵敏度。建议马克进行感知校准训练,以排除主观偏差。何婉卿,可尝试从信息论角度,理论上构建这种‘完美潜伏’所需的条件及可能存在的、当前技术尚无法探测的微观破绽。”
答复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委婉的否定。何婉卿理解系统的谨慎,没有数据支撑的警报确实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但她内心深处,更愿意相信马克那经过千锤百炼的直觉。
她和马克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敌人可能已经完成了又一次进化,从利用已知漏洞,转向了更深层、更本质的隐藏。而他们,或许是最先察觉到这股暗流的人,却无法用现有的“语言”向系统证明它的存在。
战斗并未结束,只是转入了更深的、连探测器都沉默的水下。他们必须找到新的方法,去捕捉那完美寂静下的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