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喜气还没完全散去,浓烈的秋意便裹挟着紧迫感席卷了靠山屯。
地里的庄稼熟了,黄灿灿的一片,沉甸甸地压弯了穗头。
这是个抢时间的活儿,必须赶在秋雨和霜冻之前把粮食收回家,否则一年的辛苦就可能打了水漂。
天还蒙蒙亮,村里就已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早早起身,磨利了镰刀,备好了绳索扁担,如同要上战场的士兵。
顾家也不例外。
顾铁生和李素娟是天没亮就下了地。顾铁生负责割麦子,他是老把式,镰刀在他手里又快又稳,一片片麦子应声倒下。
李素娟则跟在他后面,利落地将麦子捆成结实的麦个儿。
两人默契配合,额头上很快沁出了汗珠。
苏晚将虎头和糯米喂饱,仔细交给周氏:“奶奶,辛苦您看着他们了。”
周氏接过孩子,沉稳地点点头:“放心去吧,孩子有我。地里的活儿要紧,但也别太逞强,刚出月子没多久,仔细着身子。”
“哎,我知道。”苏晚应着,戴上草帽,拿起一把镰刀也出了门。
她心里记挂着地里的活,也隐隐有些好奇,经过灵泉水的滋养,自己的身体到底能承受多少。
到了地头,金色的麦浪望不到边,空气中弥漫着麦秆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
一眼望去有许多村民在埋头苦干了,田间地头只听到一片唰唰的割麦声和偶尔的吆喝声,没人有空闲聊天。
苏晚找了另一垄地,学着记忆中农忙时的样子,弯下腰,挥动镰刀。
起初还有些生疏,但很快,她就发现不对劲,她的动作越来越流畅,手臂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割麦的速度竟然不比旁边的老把式慢多少!
而且,弯腰久了,她竟不觉得有多腰酸背痛,只是微微发热出汗。
旁边地里的一位大娘直起腰捶背歇口气,看到苏晚这利索劲,不禁惊讶道:“衍之家的,你这手脚可真麻利!一点都不像刚生完娃的!这力气,快赶上壮劳力了!”
苏晚心里一惊,面上却不好意思地笑笑:“大娘您过奖了,我就是瞎干,着急想把活儿干完。”她暗自提醒自己得收敛点,别太出格。
半上午的时候,顾卫民和顾红秀也来了。
学校放了秋收假,半大的孩子也得下地帮忙。
卫民负责把父母和苏晚割倒的麦子抱到一处,红秀则跟着李素娟学捆麦个儿。
两个孩子小脸晒得通红,汗水顺着鬓角流下,却都咬着牙不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