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第四章):新藏自治区五关考核启幕
灵气潮覆盖华夏第三年的初秋,新疆伊犁河谷的草原上,灵韵如淡绿色的薄雾缠绕着毡房,漫山遍野的牧草泛着灵韵光泽,牧民的马蹄踏过草地时,会激起细碎的灵韵涟漪;与此同时,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广场上,灵韵与经幡的气息交织,大昭寺前的转经者手中,念珠都裹着一层淡淡的金色灵韵。这一天,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同步启动华夏修仙学院首批招生考核 —— 作为华夏地域最辽阔、民族最多元的区域,两地虽自然环境特殊,却因 “灵韵纯净度高、民族文化与修仙融合潜力大”,成为招生体系中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环。
郑蓉与柳若璃分别驻守新疆、西藏,通过灵韵通讯实时协同。郑蓉手中的 “名额分配表” 清晰标注:新疆以 2589 万常住人口(多民族聚居)、166 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全国最大)、90% 灵韵覆盖达标率(草原灵韵为主),分配 300 个名额;西藏以 366 万常住人口(藏族为主)、123 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高原为主)、88% 灵韵覆盖达标率(高原灵韵为主),分配 200 个名额。两地共 500 个名额,采用 “地域适配、民族包容、标准统一” 的模式,既兼顾高原 \/ 草原的特殊环境,又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若璃姐,新疆报名人数已达 4.5 万,涵盖维吾尔、汉、哈萨克等 13 个民族,其中 60% 是牧民或从事农业生产;西藏报名人数 2.8 万,以藏族为主,还有不少来自青海、四川的周边藏族考生。” 郑蓉的声音通过灵韵通讯传来,背景里能听到新疆考核点的维吾尔语引导广播。
柳若璃站在西藏拉萨的考核中心(设在大昭寺旁的文化广场),目光扫过台下穿着民族服饰的考生 —— 有戴着皮帽的哈萨克族牧民,有穿着藏袍的藏族转经者,还有抱着羊皮袄的柯尔克孜族老人。“按协同方案启动第一关,核心原则有两个:一是环境适配,新疆侧重草原灵韵场景,西藏侧重高原灵韵场景;二是民族包容,全程提供多民族语言服务(新疆 7 种、西藏 3 种),尊重各民族的修炼习惯。”
随着两地同时敲响民族特色的灵韵乐器(新疆手鼓、西藏法螺),华夏修仙学院新藏自治区招生考核,在华夏的西北与西南边疆同步启幕。
第一关:报名登记关 —— 多民族语言服务 + 跨区域流动适配
新藏两地的最大难点,在于地域辽阔导致的考生跨区域流动(新疆考生最远需从喀什赶到伊犁,西藏考生需从阿里赶到拉萨),以及多民族语言差异。为此,两地设置了 “地州分考点 + 主考点” 模式(新疆设 14 个分考点、西藏设 7 个分考点),考生可就近在分考点完成预审,再到主考点进行最终核验;同时,每个考点配备多民族语言志愿者(新疆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 7 种语言志愿者,西藏有藏语、汉语两种语言志愿者)。
新疆伊犁主考点的登记区,哈萨克族牧民阿合买提正用哈萨克语与志愿者沟通。他从喀什叶城县赶来,提前在分考点完成了信息填报,系统自动同步了他在草原上的灵韵监测记录(分考点的灵韵终端可移动,深入牧区为考生服务)。“请将手掌放在感应区,屏幕会显示哈萨克语界面。” 志愿者用哈萨克语引导,阿合买提按提示操作,20 秒后,淡蓝色的 “灵韵信息卡” 弹出,卡面同时印着哈萨克文与中文:“新疆 - 喀什 - -02156”,背面标注 “下午 16:00 第二关 草原灵韵测试场”。
“以前去内地办事要带翻译,没想到修仙学院的考核有哈萨克语服务,太方便了!” 阿合买提握着信息卡,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志愿者道谢,志愿者还贴心地给他递了一瓶灵韵矿泉水(适合草原干燥气候)。
西藏拉萨主考点的登记区,藏族考生卓玛正用藏语操作终端。她从那曲地区赶来,分考点的藏族志愿者帮她完成了预审。终端屏幕上,藏文界面清晰显示着她的灵韵记录:“卓玛,28 岁,那曲牧民,常年在纳木错周边放牧,灵韵感知评级‘良好’(高原灵韵适配性强)。” 核验完成后,工作人员还向她赠送了一本藏文版《修仙基础手册》,方便她后续学习。
新疆 14 个分考点 + 1 个主考点、西藏 7 个分考点 + 1 个主考点,共配备 200 台多语言终端,每台每小时可完成 150 人核验,截至当天傍晚 7 点,新疆 4.5 万、西藏 2.8 万考生全部完成第一关,通过率 100%—— 这一关通过 “分考点 + 多语言服务”,解决了边疆地域辽阔与民族语言的难题,让偏远牧区的考生也能顺利参与考核。
第二关:灵韵感知关 —— 新疆草原灵韵 + 西藏高原灵韵场景
两地的灵韵感知关,完全贴合自然环境设计:新疆以 “草原灵韵场景” 为主(模拟伊犁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灵韵),西藏以 “高原灵韵场景” 为主(模拟拉萨河谷、那曲草原的高原灵韵,含低氧灵韵环境),且考核时间延长至 5 分钟(适应高原 \/ 草原灵韵流动较慢的特点)。
新疆伊犁主考点的 “草原灵韵场景” 测试场,阿合买提正站在模拟草原的平台上。平台上铺着真实的草原牧草,灵韵像草原上的微风,缓慢而均匀地流动,还夹杂着沙漠边缘的干燥灵韵(模拟新疆 “草原 - 沙漠” 过渡带的灵韵特点)。阿合买提常年在草原放牧,早已习惯这种灵韵 —— 他闭上眼睛,像平时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那样,感受灵韵从牧草中渗出,顺着皮肤进入体内,再随着呼吸循环到四肢。3 分 40 秒后,他清晰感受到灵韵在体内形成 “草原循环”(顺着马蹄踏过的节奏流动),举手示意通过。
西藏拉萨主考点的 “高原灵韵场景” 测试场,卓玛正面对低氧灵韵环境。测试场模拟那曲 4500 米的海拔,灵韵浓度比平原低 30%,且流动缓慢(高原灵韵特性)。卓玛从小在那曲长大,对低氧灵韵适应性极强 —— 她采用藏族传统的 “转经呼吸法”(深呼吸配合缓慢转身),引导灵韵在体内缓慢流动,4 分 20 秒后,灵韵成功抵达丹田,形成稳定循环,顺利通过。
新疆主考点设 5 个草原测试场、西藏主考点设 3 个高原测试场,每个场可同时容纳 60 人,每小时共完成 2400 人考核。截至第二天下午 3 点,新疆 4.5 万考生中 2.7 万人通过,西藏 2.8 万考生中 1.68 万人通过,两地平均通过率 60%—— 这个比例既考虑了高原 \/ 草原灵韵的特殊性(感知难度略高于平原),也筛选出真正适应边疆灵韵环境的考生。
第三关:体质适配关 —— 针对高原 \/ 草原环境的特色指标
新藏考生的体质特点与平原截然不同:新疆考生需适应草原的干燥、温差大,西藏考生需适应高原的低氧、强紫外线。为此,两地的体质适配关在基础指标外,新增 “灵韵抗干燥度”(新疆)与 “灵韵抗低氧度”(西藏)两项特色指标,且检测仪器经过特殊调试,适应边疆的低温环境。
新疆伊犁主考点的体质检测区,维吾尔族农民买买提正接受检测。他常年在吐鲁番种植葡萄,体质强度达标(1.7),但灵韵抗干燥度略低(76%,标准 80%)—— 吐鲁番气候干燥,灵韵容易在体内流失。“买买提大叔,您可以在‘灵韵保湿舱’中调整 1 小时,舱内模拟草原的湿润灵韵环境,还会提供灵韵葡萄汁补充水分。” 工作人员引导他进入舱内,买买提喝着酸甜的灵韵葡萄汁,感受着湿润的灵韵,1 小时后重测,抗干燥度提升至 83%,顺利通过。
西藏拉萨主考点的检测区,藏族牧民次仁正接受检测。他常年在阿里放牧,灵韵抗低氧度达标(85%),但体质强度略低(1.4,标准 1.5)—— 阿里海拔高,长期低氧导致肌肉密度较低。工作人员递给次仁一杯 “灵韵酥油茶”(用西藏传统酥油与灵韵泉水熬制),并指导他练习 “高原强身诀”(结合藏族锅庄舞的动作),1.5 小时后重测,体质强度提升至 1.55,成功通过。
新疆主考点设 30 台、西藏主考点设 20 台特制体质检测仪,每小时共完成 2000 人考核。截至第二天深夜 11 点,新疆 2.7 万考生中 1.62 万人通过,西藏 1.68 万考生中 1.008 万人通过,两地平均通过率 60%—— 新增指标精准适配了边疆的自然环境,避免因通用标准错失适合草原 \/ 高原修仙的考生,也为后续修仙方向提供参考(如买买提适合 “绿洲灵韵” 方向,次仁适合 “高原灵韵”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