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修仙界的‘功法’,以前是‘稳扎稳打练根基’,现在是‘快速修炼求突破’,可‘心法口诀’还是老的,练着练着就走火入魔。”叶尘说。
他见过江州的外卖骑手想缴工伤保险,工作人员说“要单位缴,你不是员工,缴不了”,可平台天天管着他的送餐时间,比“老板管员工”还严。
吴莲补充道:“就像我管水脉,以前是‘一条大河通到底’,现在是‘支流派生到处流’,可‘治水的法子’还是按‘大河’来的,支流的水自然堵不住、存不下。”
团队发现,凡人的经济从“工厂为主”变成了“服务和平台为主”,灵活就业从“偶尔的活”变成了“很多人的饭碗”。
可那些“社保规矩”“用工规矩”,还是按“工厂上班”的老一套来,没跟着变,灵活就业者自然“套不进”这些规矩,只能“没保障地干”。
2. 第二层迷障:平台的“算盘”精了,“责任”躲了
苏晴在两市都跑过外卖,最让她看不惯的是平台的“花样”:签的是“合作协议”,不是“劳动合同”,可平台管着装、管时效、管差评,连接单量都用算法控制,出了事却说是“合作关系,不管”。
像“当了老板,却不想付工钱”。
“就像有些修仙者,收了徒弟,却只让徒弟干活,不教功法,徒弟出了事还说‘不是我徒弟’,哪有这样的道理。”苏晴说。
她见过江州的骑手陈师傅被车撞了,平台客服说“你是合作伙伴,自己负责”,可陈师傅的手机里,全是平台发的“考勤提醒”“着装要求”,“这些规矩比门派规矩还严,怎么就不是员工了?”
叶婉清扮网约车司机时,也发现平台的“精明”:用算法算配送时间,算得比“仙人算卦”还精,却不给留一点容错的余地,骑手为了不超时,只能闯红灯;用算法压价,老司机的收入比新司机还低,却没人管。
“平台的算法像‘吸灵气的阵’,只吸凡人的力气和时间,却不吐一点保障。”
团队看清了:平台想赚“灵活就业”的钱,却不想担“用工”的责任,用“合作协议”当幌子,把风险都推给了凡人,自己躲在后面赚钱,这是灵活就业者“没保障”的重要原因。
3. 第三层迷障:凡人的“肩膀”弱了,“帮手”少了
柳若璃在两市都接触过不少灵活就业者,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多数人“单打独斗”,没个“帮手”——遇到欠薪,自己跑部门;遇到没活,自己找;想学技能,自己掏钱。
像“没加入门派的散修,什么都得自己扛”。
“就像雾灵山区的村民,一开始也是自己种庄稼,后来有了合作社,大家一起干,才有了盼头。”柳若璃说。
她见过临淮的自由设计师李娜,想找个组织一起维权,可问了一圈,身边的同行都是“各自接单,互不认识”,最后只能自己扛,“她的‘生机气’本来就弱,没人帮,更弱了。”
叶婉清在江州的零工市场,见过不少像孙师傅这样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怎么维权,跑了几次部门就放弃了,“他们像没学过‘防御功法’的凡人,遇到欺负只能忍,不知道有地方能帮他们。”
团队发现,灵活就业者不像工厂职工有工会,不像农民有合作社,多数是“散着的”,没人组织,没人帮忙,遇到事只能自己扛,扛不住就垮,这让他们的“困境”更难破。
4. 第四层迷障:凡人的“底气”薄了,“抗风险”差
郑蓉在两市都做过家政中介,最心疼的是那些“不敢生病、不敢请假”的人:收入不稳定,没多少积蓄,生病了只能硬扛,怕一请假就没活干,怕一花钱就断了社保。
像“风中的蜡烛,一吹就灭”。
“就像青溪县的菜农,虽然也辛苦,但有灵水石浇地,有合作社帮着卖菜,心里有底;可这里的人,没‘灵水石’,没‘合作社’,只能靠自己,心里没底,自然不敢生病。”郑蓉说。
她见过江州的保洁阿姨张大姐,发烧到39度还去干活,说“一天不干活,就少赚150,房租就没着落”,“她的‘健康气’都快散了,却还在硬撑。”
叶婉清跑网约车时,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司机:车子坏了,宁愿自己修,也不敢去4S店,说“4S店贵,修一次要花好几天的收入”;遇到违章,宁愿扣分,也不愿交罚款,说“罚款太贵,能省就省”。
“他们的‘积蓄气’比常人薄太多,像没装满的袋子,稍微晃一下就空了。”
团队看清了:收入不稳定、没积蓄,让灵活就业者的“抗风险能力”差到极点,一点小事就能让他们陷入困境,更别说缴社保、学技能了,这让他们的“困境”成了“死循环”——没保障就不敢花钱,没积蓄就抗不住风险,抗不住风险就更没保障。
三、困局之痛:仙人不忍见的“连锁苦果”
叶尘团队在两市待得越久,心里越沉——灵活就业者的困局,不只是他们自己的苦,还像“多米诺骨牌”,倒了一块,连着一片,疼了个人,也疼了人间的社会和经济。
1. 对凡人:“活着”就耗尽了力气,哪有心思“往前奔”
吴莲在江州跟着周明远干活时,发现他很少笑,唯一的盼头是“等儿子结婚了,就回老家”,可儿子还在外地打工,结婚的钱还没攒够。
“他的‘盼头气’很淡,像快灭的火苗,只能勉强烧着。”
柳若璃在临淮接触的李娜,最大的愿望是“能稳定缴社保,老了有口饭吃”,可她不敢想“涨工资”“学新技能”,说“能顾上现在就不错了,哪敢想以后”。
“她的‘上进气’被磨得快没了,像被雨水浇过的柴火,点不着了。”
团队发现,灵活就业者每天都在“为活着奔波”——想缴社保却缴不起,想看病却不敢去,想学技能却没钱,“活着”就耗尽了所有力气,根本没心思“往前奔”,更别说“过好日子”了。
2. 对社会:“慌着的人”多了,“稳当气”就少了
叶尘在两市的街头观察,发现江州的街头比临淮“慌”——骑手闯红灯的多,零工市场里吵架的多,连路人走路都比临淮快几分;临淮虽然也有“慌”的人,但比江州少,街头的“稳当气”多一点。
“就像修仙界的‘宗门’,要是弟子都慌着没饭吃,宗门里的‘和气’就少了,矛盾就多了。”叶尘说。
他见过江州的两个骑手因为抢单吵架,差点打起来,“他们不是脾气差,是心里慌,怕没单就没饭吃,一点小事就炸了。”
苏晴也发现,灵活就业者里“不满的人”不少——有的说“平台太黑”,有的说“没保障太坑”,有的说“维权太难”。
“这些不满像‘怨气’,攒多了,社会的‘稳当气’就少了,容易出问题。”
3. 对经济:“不敢花钱”的人多了,“活气”就少了
郑蓉在两市的家政公司,发现一个规律:灵活就业者的消费很“抠”——买菜买最便宜的,衣服买地摊的,娱乐消费几乎没有。
“他们像‘守着空袋子的人’,不敢往出掏钱,怕袋子空了就活不下去。”
柳若璃接触的李娜,每月除了房租、社保和基本生活,几乎不花钱,说“不知道下个月能赚多少,得省着点”。
“她的‘消费气’很弱,像没开的花,没一点活气。”
团队知道,凡人的经济里,“消费”是很重要的“活气”——大家敢花钱,生意才好做,日子才红火;可灵活就业者不敢花钱,生意就少了活气,经济自然也少了动力,像“没了水的河,慢慢就干了”。
四、仙人的决心:破迷障,给凡人撑把“仙凡伞”
当叶尘团队在临淮市的街头汇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沉重——他们见过青溪县的菜农靠仙力和合作社长起来,见过雾灵山区的村民靠生态旅游富起来,可灵活就业者的困局,比那些“有地有山”的困境更复杂,更“飘”,难抓,难破。
“他们不像菜农有地,不像村民有山,他们的‘根’在‘活计’上,可‘活计’飘着,根就扎不深。”叶尘望着街上穿梭的骑手,指尖凝着一缕仙力。
“我们得给他们造一把‘仙凡伞’——用仙力补制度的漏,用仙法帮平台担责任,用仙意聚凡人的力,让他们的‘活计’稳下来,‘根’扎下去。”
吴莲点头:“水脉要通,得先清淤;凡人的困局要破,得先拆迷障。我们可以用仙力做些‘器物’,帮他们稳收入、缴社保;用仙纹建些‘连接’,帮他们找组织、好维权;再让仙力和人间的政策搭个桥,让‘规矩’跟着‘活法’变。”
柳若璃补充:“还要给他们点‘生机气’,帮他们学技能、有盼头,让他们从‘活着’变成‘好好活’。”
团队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他们要在江州和临淮选几个试点,用仙人的法子,给灵活就业者撑把“伞”。
看看能不能拆了那些迷障,让他们的日子,也能像青溪县的菜农、雾灵山区的村民一样,有盼头,有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