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曾是居民口中“又脏又乱”的典型——
餐馆油烟飘进卧室,垃圾分类箱旁污水横流,社区小公园的草坪被踩成土路,晚上的装修噪音吵得人睡不着觉。
当叶尘团队提出要在这里开展环境治理试点时,不少居民直摇头:“之前也有人来整治过,没几天又变回原样,这次能成?”
叶尘和团队却有自己的思路:“试点不搞‘高大上’的工程,就从居民最头疼的四件事入手——餐饮油烟、垃圾分类、社区绿地、噪声治理。
每个问题都先听居民的想法,再找能落地的办法,不搞‘一刀切’,不替老百姓做决定。”
接下来的三个月,叶尘团队扎根和平里小区,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商户和居民,用“小投入、微改造、共参与”的模式,一点点破解那些困扰居民多年的生态小麻烦,在老城区的烟火气里,蹚出一条贴近民生的环境治理路径。
一、餐饮油烟:“小设备+联管联查”破解楼上楼下的“闻味”难题
和平里小区二楼的5家餐馆,是居民投诉最多的“油烟源头”。
团队第一次和餐馆老板开会时,现场就吵了起来:
“我们也想装净化设备,可一套要两三万,我们小本生意哪拿得出?”“你们赚钱,却让我们闻油烟,太自私了!”
1. 低成本改造:政府补一点,商户出一点
为了解决“成本高”的问题,叶尘团队协调云港市政府,争取到“民生环保补贴”——餐馆安装符合标准的油烟净化设备,政府补贴50%费用,剩下的50%由商户分摊。
同时,团队联系环保设备厂家,以批量采购的方式,把设备价格从市场价2万元压到1.2万元。
“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家只需要出6000块,分三个月付清,压力小多了。”
餐馆老板王师傅第一个报名,“之前居民天天投诉,我也心里不安,现在能解决油烟问题,生意也能做得踏实。”
除了设备补贴,团队还针对老小区“油烟管道老化”的问题,设计了“简易管道改造方案”——用耐高温的pVc管,沿着建筑外墙架设专用油烟管道,直接将油烟排到高空,避免泄漏。
改造费用同样采用“政府补30%、商户出70%”的方式,5家餐馆总共花了8000元,就完成了管道改造。
“现在做饭的时候,抽油烟机嗡嗡响,但油烟再也不会飘进家里了。”住在三楼的李女士笑着说,
“我昨天特意开了窗户,一点油烟味都没有,这是三年来第一次敢在饭点开窗。”
2. 联管联查:居民当“监督员”,商户互查
设备装好了,怎么保证商户“真用、真维护”?团队牵头成立了“油烟治理联管小组”,成员包括社区工作人员、3名居民代表和5家餐馆老板。
居民代表负责日常监督——每天饭点到餐馆外检查油烟排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商户之间每周互查一次,检查对方的净化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是否及时清洗。
联管小组还制定了“奖惩规则”:连续一个月无投诉的餐馆,社区在宣传栏公开表扬,并优先推荐给居民订餐;
如果发现商户偷偷关闭净化设备,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取消环保补贴,第三次上报环保部门处罚。
“现在每天都有居民在楼下看,我们不敢偷懒,每天都会清洗滤网,净化设备也一直开着。”餐馆老板张大姐说,“其实这样也挺好,油烟排得干净,店里的环境也变好了,客人也比之前多了。”
经过一个月的试点,和平里小区的餐饮油烟投诉量从每月20多次降到了0次。团队用便携式油烟检测仪检测,餐馆外的非甲烷总烃浓度从之前的12g\/3降到了1.8g\/3,达到国家标准。
二、垃圾分类:“近一点+有人教+真分类”打破“分了白分”的循环
和平里小区之前的垃圾分类,卡在了“投放远、不会分、混清运”三个环节。
团队走访时,居民说得最多的是:“分类箱在小区门口,晚上扔垃圾要走很远;
分不清哪些是厨余垃圾,也没人教;好不容易分了,保洁员又混在一起拉走,太让人寒心了。”
1. 投放点“下楼即达”:单元门口设“迷你分类站”
针对“投放远”的问题,团队和物业协商,在每栋楼的单元门口设置“迷你分类站”——每个站点放2个垃圾桶,分别标注“厨余垃圾”(绿色)和“其他垃圾”(灰色),可回收物则由社区志愿者每周上门回收一次。
“现在扔垃圾太方便了,出门下楼就能扔,再也不用跑老远了。”住在5号楼的张大妈说,“迷你分类站旁边还放了洗手池,扔完垃圾能洗手,很贴心。”
为了防止“迷你分类站”变成“新垃圾点”,团队制定了“站点维护规则”:由每栋楼的居民轮流负责,每天早上清理垃圾桶周围的散落垃圾,每周用消毒水擦拭一次垃圾桶。“刚开始大家还不情愿,后来看到分类站干干净净的,没人乱扔垃圾,也都愿意轮流值班了。”社区工作人员说。
2. 有人教“怎么分”:志愿者上门指导+趣味宣传
针对“不会分”的问题,团队从小区里招募了10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大多是退休老人和放假的学生。志愿者们每周二、周四下午,在单元门口给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比如“骨头是厨余垃圾,贝壳是其他垃圾”“纸巾即使湿了也是其他垃圾”。
团队还制作了“垃圾分类趣味手册”,用漫画的形式展示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发放到每户居民手中。“手册上的漫画很有意思,我孙子看了之后,比我还懂垃圾分类,现在每天都监督我扔垃圾。”张大妈笑着说。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们还提供“上门指导”服务。“我年纪大了,眼神不好,分不清垃圾类别,志愿者小王每周都来我家,教我怎么分,还帮我把分好的垃圾送到楼下的分类站。”78岁的李大爷说。
3. 后端“真分类清运”:专用车定时清运
针对“混清运”的问题,团队协调云港市政府,为和平里小区调配了1辆厨余垃圾专用清运车,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小区清运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则由物业的保洁车在上午10点清运。清运过程中,由居民代表现场监督,确保“厨余垃圾进绿车,其他垃圾进灰车”。
“现在分完垃圾,能看到专用车来清运,知道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住在3号楼的王先生说,“上周我还因为分类准确,获得了社区发的‘环保小能手’奖状,我儿子特别骄傲。”
经过一个月的试点,和平里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从之前的不足30%提升到了85%,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每天不足50公斤增加到了150公斤。居民们再也不说“分了白分”,反而主动监督身边的人分类。
三、社区绿地:“居民认养+微改造”让闲置草坪变“共享菜园”
和平里小区的社区小公园,之前是居民口中的“闲置地”——草坪被踩得稀烂,变成了土路,角落里堆着枯枝败叶,健身器材也锈迹斑斑。“以前公园里没人来,晚上黑灯瞎火的,不安全。”居民李先生说,“我们也想让公园变好看,可不知道该怎么弄。”
1. 居民认养“责任田”:草坪变“共享菜园+休闲区”
团队和居民一起开会讨论公园的改造方案,最终决定:将公园分为“共享菜园”和“休闲区”两部分。“共享菜园”由居民认养,每户认养一小块地,种蔬菜、花草;“休闲区”则保留部分草坪,安装新的健身器材,设置石桌石凳。
“我认养了一小块地,种了西红柿和黄瓜,每天早上都来浇水、施肥,看着它们长大,特别有成就感。”住在2号楼的王女士说,“之前我不怎么出门,现在每天都来菜园,认识了很多邻居,大家一起种菜、聊天,很开心。”
为了保证“共享菜园”的秩序,团队制定了“认养规则”:认养户要遵守“不使用农药、不占用公共空间”的原则,每月参加一次“菜园维护日”,一起清理杂草、浇水施肥。“现在菜园里的蔬菜长得很好,我们还经常互相赠送蔬菜,邻里关系比之前融洽多了。”王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