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9章 生活视角下的问题溯源

第379章 生活视角下的问题溯源(2 / 2)

“我们也想装更好的净化设备,可没有专用管道,再好用的设备也没用。”餐馆老板说,“要改造管道,需要整栋楼居民同意,还要花几十万,我们小餐馆根本承担不起。”

即使是新建小区,油烟处理设施也存在问题。云港市新城区的宜居花园小区,虽然预留了餐饮油烟管道,但管道直径太小,抽油烟机启动时,油烟排不出去,反而会倒灌。

“我们向开发商反映了很多次,开发商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标准,可实际使用中根本不管用。”小区里的餐馆老板无奈地说。

3. 绿地与水体设施:“建了没维护,维护没资金”

云港市老城区的社区公园,绿地灌溉系统已经损坏了半年,草坪因为缺水,大部分都枯黄了。“我们想修,可社区没有维护资金,只能等政府拨款。”

社区工作人员说,“现在只能靠天吃饭,下雨天草坪能绿几天,天一晴又黄了。”

小区的景观湖也一样,没有水循环系统,湖水无法流动,加上没有定期清淤,水质越来越差。“景观湖刚建好的时候,有水循环系统,可运行一年后,电费太高,物业就把系统关了。”居民王先生说,“现在湖水变成了‘死水’,夏天藻类爆发,臭味难闻,物业只能偶尔抽点水换一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四、成本制约:从“装不起”到“用不起”的经济现实

晚上七点,云港市老城区的居民王大爷正在用煤炉做饭,黑色的煤烟飘在狭小的厨房里。“您为什么不用天然气做饭?”叶尘问道。王大爷叹了口气:

“天然气开户要3000多块,我一个月退休金才2000块,哪拿得出那么多钱?煤炉才几十块,煤球一块钱四个,便宜又方便。”

成本制约,是很多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难以解决的“现实瓶颈”。团队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居民还是商户,在选择生活方式或经营方式时,“成本”都是首要考虑因素,环保往往排在后面。

1. 居民端:“环保设备太贵,用不起”

在北方的云港市,冬季燃煤散烧的主要是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大多收入较低,难以承担天然气或电取暖的成本。

“用煤炉取暖,一个冬天下来只要500块;用电取暖,一个月电费就要300多,一个冬天要1500块,差了三倍。”居民王大爷说,“我们也知道煤烟不好,可没钱,只能将就着用。”

垃圾分类也一样,很多居民愿意分类,但购买分类垃圾桶、密封袋等工具需要花钱,让他们望而却步。

“一个分类垃圾桶要几十块,密封袋一卷也要十几块,对于我们低收入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居民刘女士说。

2. 商户端:“环保投入太高,赚不到钱”

云港市老城区的餐馆老板们,大多不愿意安装高效的油烟净化设施。“一套高效的油烟净化设备要两三万,我们小餐馆一个月利润才几千块,根本买不起。”

一家小餐馆的老板说,“即使买了,每个月还要花几百块电费,清洗一次也要几百块,成本太高了。”

烧烤摊老板的压力更大。“换成电烤炉,一套设备要一万多,而且电烤的味道不如炭火,客人会减少,生意就没法做了。”

滨江社区的烧烤摊老板说,“我们也想环保,可环保了就赚不到钱,总不能让我们喝西北风吧?”

3. 政府端:“治理资金不足,难以为继”

除了居民和商户,政府在环境治理上也面临成本压力。云港市老城区的环境治理,需要改造油烟管道、建设垃圾分类设施、修复绿地灌溉系统等,预计需要投入上千万元。

“我们区财政紧张,每年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只有几百万,根本不够用。”云港市某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说,“只能优先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其他问题只能慢慢等。”

在西部新兴城,情况更严重。城市正在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环境治理的资金被一再压缩。

“我们现在只能保证垃圾清运和道路清扫,其他的环境问题,只能等城市发展起来再说。”西部新兴城的城管部门工作人员说。

五、协同不畅:从“各管一摊”到“没人牵头”的合作壁垒

云港市宜居花园小区的景观湖污染问题,居民们反映了一年,却一直没解决。“我们找物业,物业说景观湖归开发商管;找开发商,开发商说小区已经交付,归物业管;找社区,社区说没有执法权,只能协调;

找h保部门,h保部门说景观湖是小区内部水体,不归他们管。”居民李先生无奈地说,“一圈找下来,还是没人管,湖水越来越脏。”

这种“协同不畅”的情况,在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中很常见。团队在调查中发现,65%的复杂环境问题,都因为“部门之间、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而迟迟得不到解决。

1. 部门协同不畅:“各管一摊,互不配合”

以小区景观湖污染为例,按照规定,环保部门负责水体污染监管,Z建部门负责小区建设监管,c管部门负责垃圾清运,物业负责日常维护。

可实际操作中,h保部门说“小区内部水体不在监管范围内”,Z建部门说“小区交付后归物业管”,c管部门说“只负责小区外的垃圾清运”,物业说“没有资金和技术维护”。各个部门各管一摊,互不配合,问题就一直拖着。

在噪声污染治理中,协同不畅的问题更突出。社区里的广场舞噪音,属于社会生活噪声,归公安部门管;道路上的车辆噪音,归交通部门管;

建筑工地的装修噪音,归城管部门管。“有时候居民投诉噪音,我们要先判断噪音来源,再转给相应的部门,转来转去,时间就过去了,问题还是没解决。”云港市热线的工作人员说。

2. 主体协同不畅:“居民、物业、社区各有想法”

除了部门之间,居民、物业、社区之间的协同也存在问题。在云港市和平里小区,社区想组织居民清理楼道里的杂物,可有些居民不愿意,说“杂物是我的私有财产,凭什么清理”;

物业想提高物业费,用于环境维护,可居民不同意,说“之前交的物业费都不知道花在哪了,凭什么再涨”;社区想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可没有资金支持,社会组织也不愿意来。

“居民希望环境变好,但不想花钱出力;物业想赚钱,但不想投入;社区想做事,但没有权力和资金。”和平里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说,“三方各有想法,很难达成一致,环境治理自然推进不了。”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居民和商户之间的协同也存在问题。社区想让餐馆安装更好的油烟净化设施,居民支持,但商户不愿意;

社区想让居民不要往河道里扔垃圾,商户支持,但有些居民不配合。“两边都有道理,我们夹在中间,很难协调。”社区居委会主任说。

六、问题溯源后的思考:民生为本的治理方向

夕阳西下,叶尘团队坐在云港市的江边,看着远处的城市渐渐亮起灯光。江风吹过,带着淡淡的江水味,却也夹杂着一丝尾气和油烟的味道。

“这些生活类城市生态问题,看似小,却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大命题。”

叶尘说,“习惯养成需要时间,管理缺位需要明确责任,设施不足需要资金投入,成本制约需要政策扶持,协同不畅需要建立机制。

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从民生出发,找到平衡点。”

柳若璃看着手中的调查数据,若有所思:“之前我们总想着‘怎么管’,却忽略了‘怎么帮’。

比如,老年人用煤炉取暖,不是他们不想环保,而是没钱;

餐馆老板不装油烟净化设施,不是他们不想整改,而是成本太高。如果能在政策上给予补贴,在技术上提供支持,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叶尘点头,他知道,这场溯源调查让他们找到了问题的“根”。

接下来,他们要针对这些症结,制定“接地气、可落地”的治理方案,从试点开始,一步步破解这些生活里的生态之困。

“我们的目标,不是打造‘完美的生态样板’,而是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在干净的空气中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在绿色的空间里生活。”

叶尘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很难,但只要我们从民生出发,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