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8章 城市烟火气里的生态之困

第378章 城市烟火气里的生态之困(2 / 2)

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本应是“城市绿肺”,但在很多地方,绿化带的生态功能被忽视。叶尘在云港市的主干道淮海路看到,绿化带里种植的都是单一的灌木和草坪,修剪得非常整齐,没有自然生长的痕迹。“这种绿化带虽然整齐美观,但生态功能很差,无法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不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叶婉清说。

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道路绿化带里的植物经常被破坏。有些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在绿化带里踩踏出小路;有些居民往绿化带里扔垃圾、倒污水,导致植物枯死。“绿化带里的植物死了,没人补种,慢慢就变成了‘黄土带’,不仅不好看,还容易起扬尘。”居民张大爷说。

四、生活垃圾:从分类箱到清运的“末端困扰”

1. 垃圾分类:“分了却没分好”

垃圾分类推行多年,但在很多社区,效果并不理想。叶尘在云港市的宜居花园小区看到,垃圾分类箱旁散落着不少垃圾,有些居民没有按照规定分类,把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扔进一个垃圾桶里。“我们也想分类,但有时候分不清,也没人指导;加上分类箱离得远,懒得跑,就随便扔了。”居民王先生说。

团队在小区里观察发现,垃圾分类箱的设置不合理,有些单元楼离分类箱有几十米远,居民扔垃圾不方便;分类箱没有盖,夏天异味很大,招引蚊虫;没有志愿者或督导员现场指导,居民分类的准确率很低。“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不到30%,很多垃圾还是混装清运,分类就成了‘形式’。”物业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到位,很多老年人不知道怎么分类。“我看不懂垃圾分类的标志,也不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居民张大妈说,“社区也没组织过培训,我们只能凭感觉扔。”

2. 厨余垃圾:“难处理的‘湿垃圾’”

厨余垃圾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最多的垃圾之一,处理难度很大。叶尘在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看到,厨余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密封,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垃圾桶周围的地面上沾满了油污和污水,招引了很多苍蝇。“夏天的时候,厨余垃圾的臭味特别大,离很远就能闻到。”居民李女士说,“垃圾桶没人及时清理,污水流到路上,特别脏。”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虽然配备了厨余垃圾处理设备,但设备经常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坏了,厨余垃圾只能和其他垃圾一起清运,分类就白分了。”居民刘先生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很多次,社区说会维修,但一直没修好。”

除了小区里的厨余垃圾,餐馆的厨余垃圾处理也存在问题。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周边有很多小餐馆,厨余垃圾随意堆放在路边,没有密封,臭味熏天。“这些餐馆的厨余垃圾没人回收,只能堆在路边,夏天滋生蚊虫,冬天结冰打滑,影响居民出行。”居民张大爷说。

3. 垃圾清运:“清运不及时的‘烦恼’”

垃圾清运不及时,是很多社区的通病。叶尘在云港市的城乡结合部看到,垃圾中转站里的垃圾堆积如山,超过了中转站的容量,垃圾溢出来堆在路边,散发着刺鼻的臭味。“这个垃圾中转站每天只能清运一次,可周边产生的垃圾太多,根本清运不完,只能堆在路边。”附近居民王大哥说,“夏天的时候,臭味特别大,蚊子苍蝇满天飞,我们都不敢开窗。”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垃圾清运时间不合理,经常在居民休息时间清运。“每天早上五点多,垃圾车就来清运垃圾,噪音特别大,吵得人睡不着觉。”居民李女士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很多次,希望能调整清运时间,但一直没解决。”

五、噪声与光污染:看不见的“生活干扰”

1. 噪声污染:从早到晚的“耳边烦恼”

清晨五点,云港市老城区的早餐摊开始营业,煤炉生火的声音、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摊主的吆喝声,打破了社区的宁静;

上午十点,小区里的装修声此起彼伏,电钻声、锤子声刺耳难忍;

晚上十点,路边的KtV还在营业,歌声和音乐声透过窗户飘进居民家,吵得人无法入睡。

“我们社区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从早到晚都有噪音,根本没法好好休息。”居民张大妈无奈地说,“我有神经衰弱,一点噪音就睡不着觉,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团队用噪声监测仪在社区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测:

- 清晨五点半,早餐摊附近的噪声达到75分贝,超过国家标准(居民住宅区白天55分贝)的20%;

- 上午十点,装修现场的噪声达到85分贝,超过国家标准(居民住宅区白天55分贝)的55%;

- 晚上十点,KtV附近的噪声达到70分贝,超过国家标准(居民住宅区夜间45分贝)的56%。

“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下降、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发育。”

负责噪声监测的郑蓉说,“社区里的噪声来源很多,除了早餐摊、装修、KtV,还有车辆行驶的噪音、宠物狗的叫声、广场舞的音乐声等,这些噪音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广场舞噪音是居民最头疼的问题。

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社区广场上都会有几支广场舞队伍,音乐声开得很大,周边居民楼里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我们家离广场只有几十米远,广场舞的音乐声特别大,我孙子每天晚上都没法写作业。”

居民刘先生说,“我们和广场舞队伍沟通过,希望他们把音乐声调低一点,但他们说‘我们在公共场合跳舞,关你们什么事’,根本不听。”

2. 光污染:夜间的“不夜城”

晚上八点,云港市新城区的商业街上灯火通明,LEd广告牌闪烁着刺眼的光芒,射灯把高楼大厦照得如同白昼;

路边的路灯亮度很高,光线直接照射到居民楼里,即使拉上窗帘,也能看到淡淡的光亮。

“我们家住在二楼,路边的路灯和广告牌的光线太亮了,晚上根本没法睡个好觉。”居民李女士说,“我儿子今年上小学,晚上写作业的时候,窗外的光线会反射到作业本上,影响他的视力。”

团队用光照度计在居民家中检测,数据显示:夜间室内光照度达到25勒克斯,超过国家标准(夜间室内光照度应小于5勒克斯)的4倍。

“长期暴露在光污染环境中,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失眠、焦虑等问题,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郑蓉说,“城市里的光污染主要来自LEd广告牌、射灯、路灯等,这些光线不仅影响居民的睡眠,还会干扰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光污染的情况更严重。社区紧邻江边的景观带,景观带上的射灯和LEd灯带每天晚上都会亮到深夜,光线直射到居民楼里。

“夏天的时候,窗帘拉不严,光线会透过缝隙照进来,像白天一样,根本没法睡觉。”居民王先生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很多次,社区说景观灯是为了美化环境,不能关,只能让我们自己想办法。”

六、市民视角:生态之困下的生活期盼

在为期一个月的调查中,叶尘团队对四座城市的2000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身边生态环境的感受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 92%的市民认为身边存在大气污染问题,最担心餐饮油烟和机动车尾气对健康的影响;

- 85%的市民认为社区周边的水体存在污染,希望能改善河道和景观湖的水质;

- 88%的市民认为家门口的绿地不足或维护不善,希望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植物种类;

- 95%的市民认为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希望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和清运效率;

- 90%的市民受到噪声或光污染的困扰,希望能降低噪音、减少光污染。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干净的空气中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散步。”云港市市民李女士说,“现在的城市虽然越来越繁华,但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希望ZF能重视这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让我们能过上更舒适、更健康的生活。”

东部沿海城的市民王先生说:“我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游泳、摸鱼,在公园里捉蝴蝶、抓蛐蛐,可现在,河里的水脏了,公园里的生物少了,孩子们的童年少了很多乐趣。

希望ZF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让我们的城市重新变得山清水秀、充满生机。”

南方省会的市民张大妈说:“垃圾分类、油烟治理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小事,但却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希望ZF能加强宣传和监管,让大家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西部新兴城的市民刘先生说:“我们社区的环境问题比较多,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社区环境治理中,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

同时,也希望能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让物业和居民一起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夕阳西下,叶尘团队站在云港市的江边,看着远处的城市渐渐亮起灯光。江风吹过,带着淡淡的江水味,却也夹杂着一丝尾气和油烟的味道。

“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是远在天边的大事,而是近在眼前的小事,每一件都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叶尘说,“从早餐摊的油烟到社区里的噪音,从家门口的绿地到垃圾桶旁的垃圾,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却组成了城市生态的‘全貌’。”

柳若璃看着手中的调查数据,眉头紧锁:“这些问题虽然小,但却很复杂,涉及到居民习惯、社区管理、政策执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不及时治理,不仅会影响市民的生活,还会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叶尘点头,他知道,这场针对市民身边生态环境的调查只是开始。

接下来,他们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寻找一条“贴近民生、务实有效”的道路。

“我们的目标,是让城市不再是‘钢铁森林’,而是一个‘宜居家园’,让市民能在干净的空气中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在绿色的空间里生活。”

叶尘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很难,但我们必须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