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云港市的老城区已经苏醒。叶尘站在居民楼下的早餐摊旁,看着摊主王师傅用煤炉生火,黑色的煤烟裹着蒸汽向上飘,在晨雾中晕开一片灰蒙;
旁边的垃圾桶旁,散落着前一晚的外卖餐盒、塑料袋,几只流浪猫在里面翻找食物,油腻的污水顺着路面缝隙渗进泥土;
不远处的社区小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在晨练,却时不时捂着口鼻咳嗽——公园里的草坪上堆着枯枝败叶,靠近围墙的角落,不知是谁偷偷倾倒了一袋建筑垃圾,风一吹,尘土和塑料碎片四处飘散。
“今天这空气还是有点闷,我这老鼻炎又犯了。”晨练的张大爷揉了揉鼻子,指着不远处的主干道,“你看那车堵的,尾气一冒,公园里都能闻到味儿。”
这场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查,叶尘和团队把焦点放在了与市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五个维度:
居民身边的大气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燃煤散烧)、社区周边的水体(小区河道、景观湖、雨水管网)、家门口的绿地(社区公园、口袋绿地、绿化带)、生活垃圾与厨余垃圾处理、噪声与光污染。
他们走访了云港市的老城区、新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另外三座城市的典型社区——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用实地观察、数据监测、市民访谈的方式,记录下烟火气里那些被忽视的生态细节。
“城市生态不只是远方的青山绿水,更是居民开窗看到的风景、出门呼吸的空气、下楼散步的小路。”
叶尘看着早餐摊旁忙着打包豆浆的市民,“我们要找的,就是这些和老百姓‘朝夕相处’的环境问题,看看在日常的柴米油盐背后,城市生态藏着哪些影响生活质量的小麻烦、大隐患。”
一、身边的大气:从早餐摊到马路边的“呼吸困扰”
1. 餐饮油烟:楼上做饭楼下“闻味”
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是典型的“楼下商铺、楼上住宅”格局。中午十一点,叶尘刚走到小区门口,就闻到一股混杂着辣椒、油烟的刺鼻气味——
二楼的几家餐馆正忙着备餐,抽油烟机嗡嗡作响,油烟却没有完全排进管道,有些从窗户缝隙里漏出来,飘向三楼的居民家。
“我们家窗户一年四季都不敢开,尤其是饭点,油烟味能飘进卧室。”
住在三楼的李女士无奈地说,她家的窗台上,摆放着几盆绿萝,叶片上沾着一层薄薄的油垢,“之前找过餐馆老板,他们说抽油烟机是新换的,可油烟还是漏;
找物业,物业说管不了商铺;找环保部门,来了两次检查,说排放达标,可我们天天闻着味儿,怎么可能达标?”
团队用便携式油烟检测仪在李女士家窗台检测,数据显示:非甲烷总烃浓度为12g\/3,超过《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g\/3”的6倍。“
很多老小区的餐馆没有专用的油烟管道,或者管道老化、安装不规范,导致油烟泄漏。”负责大气监测的苏晴解释道,“即使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有些商家为了省电,不及时清洗,净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长期吸入这种油烟,会刺激呼吸道,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情况更复杂。社区里的美食街紧邻居民楼,每到晚上,烧烤摊、火锅店的油烟弥漫在整条街上,居民们只能紧闭门窗。“
我儿子今年三岁,一到晚上就咳嗽,医生说是油烟刺激的。”居民王先生说,“我们联名向社区反映了好几次,社区也让烧烤摊改用电烤,但有些摊主偷偷用炭火,油烟还是一样大。”
2. 机动车尾气:拥堵路段的“移动污染源”
下午四点半,云港市的主干道淮海路迎来晚高峰,车辆排起了长队,红色的尾灯连成一片。叶尘站在路边的公交站台,能明显闻到一股汽油味,路边绿化带里的冬青叶片上,沾着一层灰黑色的颗粒物。
团队用便携式大气监测仪在站台检测,数据显示:p2.5浓度为112μg\/3,是国家标准(75μg\/3)的1.5倍;氮氧化物浓度为89μg\/3,超过国家标准(50μg\/3)的0.8倍。
“晚高峰车辆怠速行驶,尾气排放比正常行驶时高3-5倍。”苏晴说,“尤其是柴油货车和老旧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含量更高,是路边p2.5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主干道狭窄,停车位紧张,很多车辆停在路边,即使不行驶,也会怠速等待。“我们社区门口的这条路,每天从早堵到晚,尾气味儿特别大。”
居民张大妈说,“我孙子每天放学要经过这里,我都让他捂着鼻子走,担心他吸入太多污染物。”
除了主干道,小区内部的车辆尾气也不容忽视。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没有专门的地下停车场,车辆都停在小区道路两侧,居民楼离路边只有几米远。
“夏天开窗睡觉,楼下车辆启动的尾气味儿能飘进房间,呛得人睡不着。”居民刘先生说,“小区里老人和小孩多,每天在路边散步、玩耍,长期吸入尾气,对健康肯定有影响。”
3. 燃煤散烧:隐蔽的“低空污染源”
北方的深秋,云港市老城区的部分居民还在使用煤炉取暖、做饭。叶尘在一处居民院看到,几位老人正围着煤炉烤火,煤炉没有烟囱,黑色的煤烟直接飘在院子里,呛得人咳嗽。
“用煤炉取暖便宜,一个冬天下来,比用天然气省几百块。”老人王大爷说,“我们知道煤烟不好,但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
团队在院子里检测发现,p2.5浓度为203μg\/3,远超国家标准;二氧化硫浓度为98μg\/3,是国家标准的1.96倍。“燃煤散烧是低空污染,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的空气质量,比电厂的燃煤污染危害更大。”
苏晴说,“煤烟中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对老人和小孩的影响尤其严重。”
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片区,燃煤散烧的情况更普遍。这里的租客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省开支,普遍使用煤炉做饭、取暖。
“我们也想用电或天然气,但房租已经很贵了,用煤炉能省一点是一点。”租客李女士说,“出租屋里没有排烟设施,煤烟只能飘在房间里,冬天窗户关得严,有时候会觉得头晕、恶心。”
二、社区里的水:从景观湖到雨水管的“水质隐忧”
1. 小区河道\/景观湖:好看却“不干净”
云港市新城区的宜居花园小区,有一条人工河道贯穿整个小区,河道里种植着荷花、睡莲,看起来景色优美。
但叶尘走近河道,却闻到一股淡淡的腥臭味,水面上漂浮着落叶、塑料袋,靠近岸边的地方,水色发绿,隐约能看到一层藻类。
“这条河道刚建好的时候很干净,水里还有鱼。可没过多久,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居民王先生说,“有些居民往河里扔垃圾,宠物狗在河边排便,物业也不及时清理;夏天天气热,藻类大量繁殖,水就变绿发臭,蚊子也特别多。”
团队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对河水进行检测,数据显示:化学需氧量(d)为65g\/L,超过国家标准(50g\/L)的0.3倍;氨氮浓度为12g\/L,是国家标准(8g\/L)的1.5倍;溶解氧为3.5g\/L,低于国家标准(5g\/L),属于轻度污染。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居民的生活垃圾、宠物粪便,以及雨水冲刷带来的地表污染物。”负责水体监测的吴莲说,“长期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破坏水生态系统,还会滋生蚊虫,传播疾病。”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景观湖的情况更严重。湖水里的藻类大量繁殖,水色呈深绿色,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居民们都不敢靠近。“夏天的时候,臭味特别浓,窗户都不敢开。”居民李女士说,“我们向物业反映了很多次,物业也清理过几次,但清理完没几天又变回原样了。”
2. 雨水管网:藏在地下的“污染通道”
一场大雨过后,云港市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路面上的积水迟迟不退,水面上漂浮着塑料袋、烟头、落叶等垃圾。“小区的雨水管网堵塞了,每次下雨都会积水,污水和垃圾混在一起,特别脏。”居民张大爷说,“积水里有很多细菌,小孩在里面踩水玩,容易生病。”
叶尘跟着物业工作人员查看雨水井,发现井里堆满了垃圾和淤泥,几乎把管道堵死了。“雨水管网堵塞,不仅会导致路面积水,还会让雨水携带的污染物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吴莲说,“很多老小区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没有分开,下雨时,污水会通过雨水管网排入河道,污染水体。”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雨水管网老化破损的情况很普遍。“我们社区的雨水管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很多地方都破了,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流到路边的排水沟里,味道特别大。”居民王大妈说,“夏天的时候,排水沟里的污水会滋生蚊虫,还会渗透到土壤里,影响周边的环境。”
3. 二次供水: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饮水担忧
除了地表水,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也存在隐忧。在西部新兴城的安置社区,多位居民反映,家里的自来水有时候会发黄、有异味。“前几天早上,我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是黄色的,里面还有杂质,放了十几分钟才变清。”居民刘先生说,“我们担心水不干净,不敢直接喝,只能买桶装水,增加了不少开支。”
团队了解到,该社区使用的是二次供水,即自来水通过小区的蓄水池和水泵加压后,再输送到居民家。“二次供水的蓄水池如果长期不清洗、消毒,会滋生细菌、藻类,导致自来水污染。”吴莲说,“有些小区的蓄水池管理不善,甚至有老鼠、蟑螂等小动物进入,严重影响水质。”
居民们说,他们不知道蓄水池多久清洗一次,也没见过清洗记录。“我们向物业询问,物业说会定期清洗,但具体什么时候洗,怎么洗,我们都不清楚。”刘先生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管,让我们喝上放心水。”
三、家门口的绿:从社区公园到绿化带的“生态不足”
1. 社区公园:好看却“不实用”
云港市老城区的社区公园,是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但叶尘发现,公园里的植物配置很单一,大多是悬铃木、银杏等常见树种,林下植被稀少,只有大片的草坪和少量的灌木。“公园里的树都是观赏性的,夏天遮阴的地方很少,太阳一晒,根本没法在里面活动。”居民张大妈说,“草坪虽然好看,但不让踩,小孩想在上面玩都不行,只能在路边跑,不安全。”
团队在公园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只发现了8种鸟类、3种昆虫,生物多样性非常低。“社区公园的植物配置过于注重观赏性,缺乏乡土树种和蜜源植物,无法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负责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叶婉清说,“加上草坪经常修剪,落叶被及时清理,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公园缺乏生机。”
在南方省会的老巷社区,社区公园很小,只有几千平方米,却挤满了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绿地面积不足一半。“公园里人很多,设施也多,但绿地太少,感觉很拥挤,空气也不好。”居民王先生说,“我们希望公园能多些绿地,多种些树,让我们能在树荫下休息、聊天。”
2. 口袋绿地:“迷你”却“被忽视”
口袋绿地是城市里的“微型公园”,通常位于街角、巷口,为居民提供就近休闲的场所。但在云港市的老城区,很多口袋绿地被忽视,变成了“杂物堆放点”。叶尘在一处街角的口袋绿地看到,绿地里堆着旧家具、共享单车,草坪被踩得稀烂,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土。
“这个口袋绿地刚建好的时候,我们还经常来散步。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往里面扔垃圾、堆杂物,物业也不管,慢慢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居民李女士说,“现在我们宁愿绕远路去社区公园,也不来这里。”
在东部沿海城的滨江社区,口袋绿地的维护也不到位。绿地里的植物长势不好,很多花草已经枯死,没有人补种;座椅、垃圾桶等设施损坏了,也没有人维修。“口袋绿地就在家门口,本来是方便我们休闲的,可现在变成了‘没人管的地方’,太可惜了。”居民刘先生说。
3. 道路绿化带:“整齐”却“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