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72章 乡村环境调查

第372章 乡村环境调查(2 / 2)

在走访中,叶尘发现,“垃圾围村”的背后,是基础设施缺失和环保意识淡薄的双重问题。大部分乡村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和清运队伍,村民只能把垃圾随便扔在村口、河边或田埂上;有些村虽然配备了垃圾桶,但因为没有及时清运,垃圾桶满了之后,村民还是会把垃圾扔在旁边,形成新的垃圾堆。“还有些村民觉得‘垃圾又不是我一个人扔的,凭什么我来清理’,大家都抱着这种想法,垃圾就越堆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柳若璃说,她在浙南的一个村庄看到,村里的垃圾桶因为长期没人清运,已经被垃圾埋住了,村民们只能在垃圾桶旁边再堆垃圾,最后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垃圾场。

三、乱搭乱建:破坏乡野风貌的“视觉污染”

在黔东南的侗寨村,一座座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原本错落有致的青瓦飞檐,却被几座突兀的“瓷砖房”打破了和谐——村民们外出打工回来后,觉得木质吊脚楼“老旧”“不结实”,纷纷拆掉老房,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的二层小楼,外墙贴满了亮闪闪的白色瓷砖,屋顶盖着彩色的琉璃瓦,与周围的吊脚楼和青山绿水格格不入。

“我家的老吊脚楼有一百多年了,去年我儿子回来,非要拆了盖新房,说‘城里都是这样的瓷砖房,洋气’。”65岁的侗族老人杨阿婆站在自家的瓷砖房前,脸上满是无奈,“我不同意,他就跟我吵,说我‘老封建’,最后还是把老房拆了。现在看着这栋瓷砖房,总觉得不是自己家,跟村里的环境也不搭,心里堵得慌。”

除了新房与老村的“格格不入”,乡村里的乱搭乱建也随处可见。在华北平原的张村,村民们为了扩大自家的院子,随意占用村道和公共空间,有的在村道旁搭建棚屋堆放杂物,有的在田埂上砌墙围院子,原本宽阔的村道变得狭窄拥挤,消防车和救护车根本无法通行。“去年村里有户人家着火,消防车进不来,只能靠村民用水桶灭火,最后房子烧得精光。”村支书张建国说,“我们也想管,可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说了几次没人听,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在江南水乡的周家村,乱搭乱建则直接破坏了水乡的风貌。村里的小河两岸,村民们搭建了不少简易棚屋,用来堆放渔网和农具,有些甚至把厕所建在河边,污水直接排进河里。原本蜿蜒曲折的水乡河道,变得杂乱无章,失去了往日的韵味。“以前游客来村里,都是冲着我们的水乡风貌来的,现在游客越来越少,说我们村‘又乱又脏,不像水乡’。”村支书周明说,“我们想拆了这些棚屋,可村民们不同意,说‘这是我的地方,我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工作很难做。”

四、农业面源污染:藏在田埂间的“隐形杀手”

在东北平原的玉米主产区,秋收后的田埂上散落着不少农药瓶和化肥袋,有些农药瓶里还残留着农药,随意躺在田埂上,风吹日晒后,农药顺着雨水渗进土壤里。“我们种玉米,离不开农药和化肥,不然病虫害多,产量上不去。”村民王大哥拿着一个空的农药瓶,“用完的农药瓶和化肥袋,以前都是随便扔在田埂上,觉得‘没什么用,扔了也不碍事’,现在知道污染环境,可也不知道该扔哪儿,村里没地方收。”

叶尘在田埂上走了一圈,发现不少农药瓶上印着“高毒”字样,有些化肥袋已经破损,里面的化肥颗粒散落在土壤里。“这些高毒农药和过量的化肥,不仅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他蹲在地上,用手摸了摸土壤,“这片土壤已经有点板结了,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以后种庄稼就越来越难了。”

在南方的水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则更加突出。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村民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多余的化肥和农药随着雨水流进稻田旁边的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频发。“去年夏天,村里的池塘爆发了蓝藻,水变成了绿色,臭烘烘的,鱼全死了。”村民李大叔说,“我们也知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好,可不用产量就低,赚不到钱,只能先顾着眼前。”

除了农药和化肥,秸秆焚烧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华北平原的小麦主产区,每到小麦收割后,田间地头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不仅污染空气,还会烧毁土壤里的微生物,破坏土壤肥力。“我们也不想烧秸秆,可秸秆太多,没地方放,也没人收,只能烧了当肥料。”村民张大姐说,“烧的时候烟雾太大,呛得人难受,还容易引发火灾,去年隔壁村就因为烧秸秆,把旁边的树林烧了,赔了不少钱。”

夕阳西下,叶尘站在皖南山村的山梁上,看着脚下的村庄——污水横流的河道、堆成山的垃圾、突兀的瓷砖房、板结的农田,这些场景像一根根刺,扎在他的心里。他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直面这些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基础设施的缺失,还是环保意识的淡薄?是资金的不足,还是管理的缺位?只有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乡村重新回到“青山绿水、整洁有序”的模样。

“青山依旧在,可我们不能让污水和垃圾毁了这片好山好水。”叶尘对身边的老周说,“接下来,我们会和村里一起,好好研究这些问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步步把村里的环境整治好,让大家重新过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住得舒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