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65章 云路巡乡察痛点,尘间问计记愁肠

第365章 云路巡乡察痛点,尘间问计记愁肠(2 / 2)

陈婷婷放假回家,听到三人的谈话,忍不住插了句嘴:“不是我不想回村里,是回村里看不到希望。种茶辛苦,收益又低,我在城里的茶叶公司一个月能赚六千多,回村里种茶,一年可能都赚不到这么多。而且村里的年轻人太少了,大家都出去了,我回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晚上,三人住在茶岭村的村支书家,沈清薇翻着白天的调研笔记:“红石村——依赖传统作物,创业缺技术、缺资金;茶岭村——单一经济作物,收益低,缺技术改进、缺合作渠道;年轻人留乡需求: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稳定销路、同龄社交。”柳若雪望着窗外的茶园,轻声说:“中部乡村的问题,比东部更复杂,自然条件差,产业单一,年轻人创业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想留乡增收,难上加难。”

三、西部组:高原山区的“创业拦路虎”

吴莲三人的“巡乡云路”穿过黄土高原的沟壑,落在陇东的黄土村时,村里的土坯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墩上晒太阳。村支书马占山看到三人,赶紧迎了上来:“你们又来了!上次你们帮我们建了卫生室,这次来是有什么新计划吗?”

“我们这次来,是想了解一下村里年轻人留乡和创业的情况。”吴莲笑着说。马占山叹了口气:“别提了,我们村的年轻人,要么出去打工了,要么回来后又走了,留下的没几个。去年有五个年轻人回来创业,现在就剩一个了,还在苦苦支撑。”

跟着马占山走进村里,沿途的土地大多是梯田,种着小麦和玉米,可产量不高。“我们村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缺水,种庄稼全靠天吃饭,年轻人觉得没奔头,都出去了。”马占山指着远处的山坡,“去年回来的五个年轻人,有三个想种苹果,结果因为缺水,苹果树都枯死了;有一个想养牛,因为没销路,牛卖不出去,最后只能低价处理了;现在就剩李建国,还在种大棚蔬菜,可也不容易。”

走进李建国的大棚,他正忙着给蔬菜浇水,大棚里的蔬菜长得绿油油的,可他的脸上却没什么笑容。“我这大棚是去年建的,多亏了上次你们帮我们协调的资金,可还是有很多困难。我们村缺水,浇水要靠拉水,成本很高;蔬菜熟了,要拉到县城去卖,山路难走,运费贵,有时候蔬菜在路上就坏了;而且我们的蔬菜没品牌,只能卖低价,除去成本,赚不了多少钱。”李建国一边浇水,一边说,“我也想过放弃,可我要是走了,村里就更没人了,我想再坚持坚持,看看能不能找到出路。”

离开黄土村,三人又赶往黔东南的苗寨村。这是个苗族聚居的村子,村里的吊脚楼依山而建,村民们大多靠种水稻和养殖为生,可收益微薄。在村民王秀英家,她正坐在火塘边织布,她的儿子王小龙去年从深圳的服装厂回来,想在村里搞苗族服饰加工,却遇到了不少困难。“我儿子回来后,想把我们苗族的服饰推广出去,可没人会设计,只能按照老样子做,年轻人觉得不好看,不愿意买;想找销路,不知道怎么找,只能在村里的集市卖,根本卖不出去。”王秀英一边织布,一边说,“我们苗族的服饰很漂亮,可没人知道,也没人帮我们推广,我儿子说,再这样下去,他只能回城里打工了。”

王小龙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几件苗族服饰,脸上满是无奈:“我也想把我们苗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可太难了。设计方面,我不懂,想请设计师,又没钱;推广方面,我不会用网络,不知道怎么在网上卖;销路方面,没有渠道,只能在本地卖,销量太少了。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晚上,三人住在苗寨村的民宿里,苏晴翻着调研笔记:“黄土村——自然条件差,缺水,创业缺销路、缺品牌;苗寨村——特色文化产业,缺设计、缺推广、缺销路;年轻人留乡需求:基础条件改善(水、路)、技术支持(设计、网络)、销路渠道、文化传承支持。”柳若璃望着窗外的吊脚楼,轻声说:“西部乡村的问题,是最难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特色产业缺乏开发,年轻人想留乡创业,要跨过太多‘拦路虎’。”

四、云路归聚九忆居,愁绪凝册待破局

两天后,三组人踩着“巡乡云路”回到九忆居,石桌上的“九州民生图谱”已根据他们的调研,在乡村区域标注出密密麻麻的红色痛点。叶尘将众人的调研笔记汇总在一起,厚厚的一叠纸,记满了村民的叹息和年轻人的迷茫。

“东部平原村,交通便利却产业空心,传统农业没效益,特色手艺没销路;中部丘陵村,依赖单一作物,创业缺技术、缺资金,年轻人试错成本太高;西部高原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特色产业缺开发,创业要过‘水、路、技术、销路’多道关。”叶尘看着笔记,语气沉重,“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乡村青壮年留乡难、增收无门的核心,其实都绕不开三个问题:没产业可依,没技能可凭,没销路可走。”

柳若雪补充道:“还有一个关键,是没希望可盼。年轻人留乡,不仅要能赚到钱,还要有发展前景,有同龄人的社交圈子,不能让他们觉得留在村里就是‘没出息’,就是‘被困住’。”

吴莲拿起桌上的“云行令”,令牌上的云纹已不如出发时明亮,似是承载了太多乡村的愁绪:“我们借仙力巡乡,两天走遍三地,看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村庄,一个个无奈的家庭。这些问题,不是靠一时的帮扶就能解决的,需要找到根源,制定长期的、可持续的措施。”

叶尘将汇总后的调研笔记命名为《乡村青壮年留乡增收痛点集》,放在“九州民生图谱”旁,图谱上的红色痛点似乎黯淡了一些,却仍清晰可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着这些痛点,一条条分析,一条条找对策。记住,我们的措施,不能增加政府预算,不能给百姓添负担,要从乡村的实际出发,从年轻人的需求出发,让他们真正能留在村里,赚到钱,有奔头。”

九忆居的灯光下,九人翻看着调研笔记,讨论着乡村的未来。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九州民生图谱”上,似在为他们照亮破解难题的方向。

而那份沉甸甸的《乡村青壮年留乡增收痛点集》,则成了他们接下来工作的起点——

要让乡村的青壮年不再背井离乡,要让空心的村庄重新充满活力,这趟为民实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