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之被抓时,还在和心腹商议如何继续散布谣言;李嵩则试图烧毁往来的书信,却被士兵们当场抓住。两人被押到吏治司时,正好看到被绑的谋士和李公公,再也无法辩驳,只能低头认罪。
此时的徐州,巡按御史按照柳若璃的吩咐,突袭了知府衙门。赵凯正在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跑,看到士兵冲进来,吓得瘫倒在地。“我认罪!我认罪!”他连忙磕头,“是王渊让我拖延均田令推行,还让我克扣铁矿工人的粮饷……”
徐州的急信传到帝都时,柳若璃正拿着张敬之和李嵩的供词,前往太和殿。叶尘坐在案前,看着手中的奏折,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依旧眼神坚定。
“陛下,守旧派的余党已经基本抓获。”柳若璃将供词递上去,“张敬之、李嵩、赵凯等人,都承认了与王渊勾结,阻挠新政的罪行;纵火犯也已抓获,供认是受谋士指使。”
叶尘接过供词,仔细翻看,良久,才缓缓开口:“王渊勾结余党,策划纵火、兵变、劫狱,罪无可赦;张敬之、李嵩等人,身为朝廷官员,却助纣为虐,也该严惩。”
他顿了顿,对柳若璃道:“将王渊、张敬之、李嵩等人,押到午门斩首示众,以儆效尤;赵凯革职流放,永不录用;李公公和谋士,斩立决;所有参与阴谋的死士和旧部,一律从严处置。”
柳若璃领命而去。叶尘走到殿外,看着初升的朝阳,心中明白——这场朝堂暗斗,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但他也知道,守旧派的势力不会就此彻底消失,只要新政还在推行,就还会有新的阻力。
此时,苏瑶正在民生司内,安排官员们统计粮仓的损失,调配各地的粮储,确保帝都的粮食供应。叶晚晴从黄河堤坝赶来,带来了好消息:“大嫂,黄河的水渠已经修好了,今年的灌溉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两成,百姓们的收成肯定会更好。”
苏瑶笑着点头:“太好了!只要粮食充足,百姓们安心,新政就能继续推行。对了,江南的均田令怎么样了?周显被抓后,有没有人再阻挠?”
“没有了。”叶晚晴道,“苏晴妹妹已经重新统计了田册,把豪强多占的良田都收了回来,分给了百姓。现在江南的百姓们都很支持均田令,还主动帮着勘察田亩呢。”
与此同时,兵备司的冶铁工坊内,陈武正在查看新铸的铠甲。秦峰从徐州回来,带来了铁矿的消息:“陈将军,赵凯被抓后,铁矿的粮饷再也没人克扣了,工人们干劲十足,这个月的出铁量比上个月增加了三成!”
陈武点头:“好!等这批铠甲铸好,就给边疆的士兵们送过去,让他们也换上新装备,守住我们的国门。”
吏治司内,柳若璃正在安排第二次科举的事宜。林婉儿走进来,递上一份名册:“二嫂,算科的报名人数比预想的多很多,有不少懂算术的寒门子弟,还有几个老匠人也来报名了。”
“很好。”柳若璃道,“只要有才华,不管出身贵贱,我们都要录取。科举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选拔这些懂实务的人才,帮着推行新政。”
夜色渐深,帝都渐渐恢复了平静。被烧毁的粮仓正在重建,新的科举报名点前挤满了人,江南的田埂上百姓们在忙着耕种,边疆的士兵们在操练——新政的齿轮,在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暗斗后,再次稳步转动起来。
而在太和殿的烛火下,叶尘还在批阅奏折。他看着各地传来的捷报,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他知道,这场朝堂暗斗只是新政路上的一个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有苏瑶、柳若璃、陈武这些核心重臣的支持,有百姓们的拥护,他就有信心,将新政推行下去,实现三十年盛世的目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