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四月,京畿大地褪去了冬日的枯寂,染上了一层茸茸新绿。
与西北边陲的紧张、东南海疆的未靖相比,这天子脚下的田垄阡陌间,正悄然孕育着一场关乎国本民生的希望。
稻香村外,昔日试种番薯的田地旁,又开辟出了几方新垄。
此刻,贾蓉正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几株已有半人高、叶片宽大碧绿的植株。
这几株作物,茎秆挺拔,长势极旺,顶端已开始抽出奇异的天穗状花序,与他从前见过的任何谷物都不同。
“蓉哥儿,这……这便是你捣鼓了近两年的‘玉麦’?”
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老农凑过来,好奇又带着几分敬畏地看着这几株“奇珍”。
他是庄子上经验最丰富的老把式,起初对这位宁府少爷异想天开的“育种”很是不以为然。
贾蓉抬起头,擦了把额角的细汗,咧嘴一笑,露出白牙:“七叔,您看这长势,比头年那几代强了不是一星半点儿!秆子壮实,抗风,叶子也宽,瞧着就是个能产的!”
他指着一株植株根部,“您再瞧这根系,扎得深,耐旱!我反复挑了又挑,只留了这几十株长得最好的做种,明年若能扩种开来……”
他话音未落,就见那边小路上,贾兰引着户部尚书沈严并几个司官走了过来。
贾兰身穿半旧青衫,身量又拔高了些,面容沉静,步履稳健,已隐隐有了几分少年老成的气度。
他远远看见田里的景象,眼中便是一亮。
“沈大人,您请看,这便是家兄蓉哥儿培育的新种,暂名‘玉麦’(玉米)。”
贾兰引着沈严走到田边,“去岁秋收,其籽粒虽少,但颗粒饱满远胜寻常黍麦。今春播种这精选出的二代种,长势果然非同凡响。据家兄记录估算,若风调雨顺,其亩产或可达……”
他顿了顿,报出一个让沈严和几位司官都倒吸一口凉气的数字。
沈严蹲下身,仔细察看着那茁壮的植株,又拿起贾蓉递过来的、去年收获的少量金黄硕大的籽粒在手中摩挲,脸上是难以掩饰的激动:
“好!好!贾蓉,你立了大功了!此物若真能推广,活民无数,功在千秋!”
他又转向贾兰,“兰哥儿,你之前呈报的《京畿玉麦试种推广方略》,我们仔细议过了,条陈清晰,预算精准,风险预估亦在可控之内。”
“陛下已朱批准奏!即日起,便由你协理,在京畿三县,择上等官田千亩,先行试种此‘玉麦’良种!”
贾蓉闻言,激动不已。
贾兰则躬身应道:“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与户部诸位大人、地方农官通力协作,详录数据,确保试种成功,不负陛下与大人期望!”
……
与此同时,一场不大不小的时疫,如同幽灵般,悄然在北地几个州县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