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遣散(2 / 2)

“陛下,臣有奏!” 耿仲南出列,拱手道,“金人已北去,带了金银,再得三镇,必不会动。他们虽粗豪,幽云之事、退兵之约,倒也依了双方之盟。以臣之见,该依约割缴。”

“圣上!” 种师道须发皆张,猛地高喝,“眼下西北军、勤王军、禁军都在开封,正该趁金军北撤,派军袭取黄河渡口,夺回河北失地!”

“你那一万兵马,一夜便没了,还谈什么收复失地?” 李邦彦冷笑,“再多兵,也是白搭!”

“陛下,臣有奏!” 李纲正待出列,却被赵桓一声断喝截住。

“够了!” 赵桓龙颜一沉,猛地拍在案上,玉圭都跳了跳,“你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倒轻巧!” 他瞪向李纲,“你的事,散朝后留下说。其他人的话,朕听明白了 —— 不就是割与不割吗?”

“陛下,老臣的意思是……” 种师道急着开口。

“放肆!” 赵桓怒目圆睁,“朕敬你是元老,你倒不识君臣之礼,敢打断朕?”

种师道立马躬身垂首,低声道:“老臣知错,请陛下恕罪。”

赵桓吁了口气,摆了摆衣袖:“罢了。种将军一心为国,有忧患意识,朕懂。只是两国相交,如君子结契,不是一味舞刀弄枪。割让三镇之事,先缓一缓,明日召集群臣议会定夺便是。”

“臣遵旨。” 种师道拱手应道。

“若无他事,今日早朝便到这里。” 赵桓缓缓起身,“各位奏章送至通进银台司,之后便回去歇息吧。”

百官齐齐躬身,靴底碾过金砖的声响渐次响起,如细浪拍岸,漫出大庆殿,融进宫外的晨光里。

众人告退的脚步声渐远,只剩李纲独自立在大殿中央,穿堂风吹进,两袖如蝶翼飘舞。赵桓从龙椅上起身,赵佶在太监们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后堂。

“李爱卿,” 赵桓的声音在空旷殿内荡开,带着几分疲惫,“朕有一事,要单独与你说。”

李纲躬身俯首:“谢圣上厚爱,臣万死不辞。”

赵桓走下丹陛,停在李纲面前,“这几日,弹劾你的文书堆了半案,说你挥霍军饷、专权惑众。为了朝政安宁,朕决意让你去扬州做知州。你先前说的‘保甲军’,先搁着吧。”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开封也不必人人皆兵,民兵还是遣散回家,让他们各司本分为好。”

“什么?” 李纲猛地抬头,眼神溢出了一股热流,双唇张合数次才吐出几个字:“陛下,您三思!”

“唉 —— 朕有什么法子!” 赵桓忽然从袖中扯出张信纸,他抖了抖递过去,“你自己看!金人两天前送来的,非要罢免你这个守将,还有斡离不说你的麾下有个韩世忠,也得夺了兵权!”

李纲的手指抚过信纸,墨迹缭乱。“陛下!” 他猛地抬头,眼眶泛红,“金人的话怎能当真?开封需固防,大宋需能战之将!军事乃国之大事,头等大事啊!”

“朕说过朕有什么法子!” 赵桓突然暴喝,声音如闷雷滚过殿宇,“打又打不过,难道不能暂且屈委?让你去扬州,你便去!朕知道开封是你守住的 —— 就当是朕对不起你,行吗?”

这声怒喝如巨石砸在李纲心头,他清了清嗓子,想再说什么,终究把话咽了回去。沉默良久,才发出细微的声响:“臣…… 遵旨。”

残阳落尽,旗幡在晚风中拉耸。李纲拎着个空酒壶,脚步踉跄着掀帘而入,酒液顺着壶嘴滴滴答答淌在地上,在尘土里洇出深色的斑。

“大人!” 韩世忠和霍超快步抢上。韩世忠伸手扶住,李纲身如烂泥,一个劲往下坠:“等了您一天,怎么喝成这样?”

李纲脸上泛着酒红,忽然咧嘴一笑,抬手把韩世忠拨开,力道却不轻:“韩将军还在这儿?不去上阵杀敌?”

“大人醉了,属下送您回帐歇息。” 韩世忠又要上前。

“别碰我!” 李纲猛地后退半步,酒壶 “哐当” 砸在地上,碎片飞溅,他指着韩世忠的鼻子怒吼,“你别碰我!可别害了你自己!”

韩世忠怔了怔,转头看霍超,眼神里满是疑惑。霍超摇摇头,刚要开口,韩世忠抢话说道:“罢了,你先送大人去歇息。我去种帅那边看看。”

他转身刚要掀帘,营门突然被推开,两个皇城卫兵立在门口,一个手拿符牌另一个托着黄绸叫道:“韩世忠将军!”

“韩某在此,所为何事?” 韩世忠沉声应道。

卫兵展开黄绸,声音平板得像块石头:“传圣上口谕:韩世忠及其所部并入种师道西北军,西北军更名西军。令韩将军即刻前往西军大营报到,择日启程,往河北大名府镇守边陲。”

韩世忠猛地瞪大眼,“那开封防务怎么办?”

卫兵却像没听见,收起黄绸,转身便走。

帐内只剩酒气和沉默,李纲靠着帐柱滑坐在地,望着地上的酒壶碎片,忽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里裹着说不清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