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晏要求的“让自己成为‘真相’的一部分”被严格执行。细作们往往先谈论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如袁绍确实更喜爱袁尚,官渡战败确实损失惨重),再自然而然地引出那些精心编织的“推测”和“担忧”,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贾诩强调的“利用人性弱点”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袁谭、袁尚,激化的是他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贪婪与对被夺走的恐惧;对谋士将领,利用的是他们站队后的不安以及对自身前途的担忧;对普通士兵和百姓,诉诸的是他们对生存的基本需求和渴望。
效果,在以惊人的速度显现。
十数日后,来自河北各地的情报,如同雪片般通过蜂房独有的渠道,摆放在周晏和贾诩的案头。
情报显示,邺城之内,气氛诡异。官员们往来之间,眼神闪烁,言谈谨慎,生怕一言不慎便卷入嗣位之争的漩涡。袁谭从青州发往邺城的文书变得频繁,语气中试探与不满之意渐浓;而袁尚一党针对袁谭及其支持者的打压动作,也愈发明显和急切。兄弟二人之间往来的文书,充满了猜忌与指责,原本就存在的裂痕,在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正加速扩大。
河北各地的驻军中也出现了不稳迹象,中下层军官和士卒对上层的不满在累积,对未来的迷茫在加剧。
一颗名为“猜疑”的种子,已被蜂房以最高效的方式,深植于河北的沃土之中。它正汲取着袁氏集团内部的养分,悄然发芽,疯狂滋长,等待着最终破土而出、撕裂一切的那一天。
周晏翻阅着这些情报,脸上并无多少得意之色,反而轻轻叹了口气。贾诩在一旁安静地看着他,洞悉一切的目光中,带着一丝了然。
“都督可是不忍?”贾诩平静地问。
周晏摇摇头,将情报放下,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片即将因这些“流言”而再起波澜的土地。
“非是不忍。”他低声道,“只是……有些感慨。这不见刀光剑影的厮杀,有时,比真刀真枪的战场,更显残酷。”
但他眼神中的那一丝迷茫很快散去,重新变得坚定。
因为我知道,这是结束乱世,最快,也是代价最小的路。为了那个目标,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
“走吧,文和。尚书台那边,怕是又堆起新的公文了。这骡马的命,是逃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