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三国:无冕之相 > 第35章 我的谋士我宠!曹操: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第35章 我的谋士我宠!曹操:我的规矩就是规矩(1 / 2)

兴平二年末至建安元年春,这是一段在史书上注定留下浓重一笔的时光。曹操派出的曹仁、乐进所率精锐,历经长途跋涉,突破重重险阻,终于抵达了那片象征着汉室荣光、却也承载着无尽创伤的故都——洛阳。

眼前的景象,令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也为之震撼。昔日繁华无比的帝京,如今满目疮痍。董卓那把大火的余烬似乎尚未完全冷却,焦黑的宫室残骸如同巨兽的骨架,狰狞地刺向灰蒙蒙的天空。昔日的街巷被丛生的荆棘与荒草吞噬,断壁残垣间,随处可见倒毙路旁的饥民,他们面色柴黄,骨瘦如柴,尸体相互枕藉,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腐臭。乌鸦在低空盘旋,发出不祥的啼鸣。整个洛阳,仿佛一座巨大的、正在缓慢死去的坟墓。

而在这样一片废墟之中,勉强寻得几处尚能遮风避雨的残破宫室栖身的,正是当今的天子刘协以及跟随他出逃的百官公卿。他们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与体面,龙袍与官服变得褴褛不堪,许多大臣甚至需要亲自去寻找食物,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惊惧与茫然。天子的面容苍白,带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沉重与疲惫,其窘迫凄惶之状,令人观之心酸不已。

曹仁、乐进带来的大量粮食、衣帛和药品,对于这群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来说,无疑是真正的雪中送炭,瞬间稳定了濒临崩溃的人心,也让曹操的形象,在这位年轻的天子和公卿心中,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雪中送炭”的忠臣位置。面对洛阳这片无法坚守的废墟,以及西面李傕、郭汜残部依然存在的威胁,加上河北袁绍等人虽实力雄厚却犹豫观望的态度,献帝与几乎别无选择的公卿们,在曹操使者(实为曹仁、乐进转达曹操之意)的“恳切”建议下,最终同意了迁都于豫州颍川郡许县的提议。

建安元年秋,天高气爽。曹操亲率大军,以极其隆重的仪仗和绝对精锐的护卫,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洛阳。迎接献帝及百官的仪式,虽然因洛阳条件所限,远谈不上奢华,甚至显得有些简朴,但曹操在整个过程中,态度恭谨异常,执臣子礼一丝不苟,一举一动都恪守着人臣的本分,这给惊魂未定、对前途充满不安的献帝,留下了颇为良好和安心的初步印象。至少,这位曹将军,表面上是尊重皇权的。

然而,人性的复杂往往在危机稍解后便显露无遗。当部分随行的公卿大臣,在曹军的护卫下,初步摆脱了饿死、被杀的生存危机,惊魂稍定之后,那深入骨髓的门第观念与士大夫固有的傲慢,便开始悄然复苏,故态复萌。

在一次并非正式朝会、相对轻松的谒见之后,曹操特意将麾下几位核心谋士引荐给几位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意在缓和关系,展示实力。轮到周晏时,情况便显得有些微妙。因其年纪最轻,面容尚带几分未褪尽的青涩,加之他向来不注重奢华,衣着仅是干净整洁的普通文士袍,与荀彧的雍容雅致、程昱的冷峻威严、郭嘉的狂放不羁相比,显得过于朴素无华,甚至有些不起眼。

一位须发皆白、资历极老的重臣种辑,目光在周晏身上淡淡一扫,那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一种居高临下的疏离。他甚至没有对周晏还礼,便直接转向曹操,捋着胡须,语气带着一种仿佛长辈对晚辈、上位者对下位者般的“善意提点”:“曹将军啊,幕府广纳贤才,开四方之门,自是美事一桩。然则,军国重事,关乎社稷安危,天子福祉,非同小可。参赞机要者,尤需名望、资历、家学俱佳,方能使人心服,不致误了大事啊。” 这番话,虽然字面上没有直接点名周晏,但那份无视的态度与尖锐的言外之意,在场但凡有点心思的人,皆心知肚明,这矛头直指那位看起来最“不像”谋士的年轻人。

若是换了旁人,或许会感到屈辱或愤怒,但周晏本人对此却真的不甚在意。他本能地不习惯也不喜欢这种充斥着虚礼与身份比较的场合。被忽视?他反而乐得轻松,甚至下意识地悄悄往后挪了半步,试图将自己隐藏在荀彧或程昱的身影之后,最好大家都看不见他,让他能继续安静地待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点实在的东西。

然而,他身旁的曹操,脸色却在那一瞬间沉了下来,如同暴风雨前的阴云。曹操自己出身官宦家庭,其父曹嵩官至太尉,但因其祖父曹腾是宦官,他本人便常被汝南袁氏等自诩清流的名门望族暗中讥讽为“赘阉遗丑”,对此中滋味,他体会得太深了。他自己或许可以为了大局,暂时忍受这些腐儒背地里的议论,但周晏不同!此子是他于中牟逃亡途中、最为狼狈微末之时所得,是于吕伯奢庄外那片绝望的黑暗中,一语点醒他前路的奇才!是他曹孟德亲眼见证、亲手培养、认定未来霸业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些人,可以轻视他曹操的出身,可以质疑他麾下任何一员将领、一位谋臣,但唯独不能如此轻慢、如此质疑周子宁!

一股无名怒火瞬间冲上曹操的头顶,他胸腔起伏,眼看就要不顾场合地出言驳斥,甚至呵斥。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他感觉自己的袖口被人极快地、轻轻地拉了一下。侧目一看,正是郭嘉。郭嘉脸上依旧是那副仿佛万事不萦于怀的玩世不恭笑容,但他微微摇了摇头,眼神锐利而清晰地传递着一个信息:主公,小不忍则乱大谋,此刻发作,正中这些老朽下怀,于稳定朝廷、顺利迁都的大局不利。

曹操是何等人物?瞬间的暴怒之后,理智迅速回归。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将那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怒火压了下去,脸上硬是挤出一丝看不出喜怒、甚至带着点谦逊的笑容,但开口的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力量,声音洪亮,确保周围每一个人都能听清:

“老大人的金玉良言,操定当谨记于心,时时反省。”他先给了对方一个台阶,随即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周晏身上,变得异常郑重,“然,操用人,向来秉持一个原则——唯才是举!不问其出身门第,更不论其资历深浅、虚名高低。子宁,”他特意提高了声调,叫着周晏的表字,“虽年纪尚轻,然其见识之卓绝,思虑之深远,非常人可及。自追随操以来,于陈留定策安民,于兖州平黄巾、定叛乱,乃至此番筹划迎驾、迁都诸事,皆屡献奇策,建有不世之功!于操而言,非寻常幕僚,实乃腹心股肱,倚之为干城!”

他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巨石。那白发老臣的脸色瞬间变得僵硬而尴尬,张了张嘴,终究没能再说什么,讪讪地低下头去。荀彧、程昱等人面色依旧平静,但眼中皆对主公如此公开且强硬地维护周晏,流露出深切的赞同与欣慰。而站在稍远处的夏侯惇、夏侯渊等武将,更是对那老臣怒目而视,手都不自觉地按在了剑柄上,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发作的架势。

周晏完全愣住了,愕然抬头,看向曹操那并不高大却在此刻显得无比宽厚坚实的背影。他从未想过,曹操会在这样公开的、面对朝廷重臣的场合,如此不加掩饰、如此坚定决绝地为他正名,将他拔高到“腹心股肱”的位置。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惊讶、感动与一丝不知所措的暖流,猛地冲垮了他心中那层自我保护的疏离外壳,汹涌地漫过心田。

曹操不再理会那自讨没趣的老臣,仿佛刚才那段插曲从未发生,转而面向一直静静观察的献帝,神态恢复恭谨,开始请示启程的具体事宜,从容地将这一页揭过。但这一幕,这充满张力的维护与宣告,却深深地烙印在了在场许多人的心中,无论是那些心存轻视的公卿,还是曹营自家的文武。

旋即,规模浩大的迁都队伍,离开了满目疮痍的洛阳,向着东南方向的许县进发。沿途,曹操严令部下,必须妥善安置遇到的流民,分发粮草,医治疾病,极力彰显其“仁政”与“王师”风范。当队伍抵达许县时,虽然这座新城尚在初建阶段,百废待兴,许多地方还是一片繁忙的工地,但相比起洛阳那令人绝望的废墟,这里已然是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新天地。曹操毫不犹豫地将城内修建得最好、最完整的房舍全部安置给献帝与宫廷使用,自己则坚持居于城外简朴的营寨之中,以实际行动向天下宣示着对皇权的尊崇。

在荀彧、程昱等人近乎呕心沥血的精心规划与督导下,许都的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宫室、衙署、军营、市井、道路……城市的轮廓日渐清晰,初步显现出一个新兴政治中心应有的活力与气象。曹操同时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大肆招揽因战乱而流亡四方的士人,无论出身,唯才是举,使得许都迅速汇聚起一股蓬勃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