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鹏城拓土 产研分流(2 / 2)

离开厂房,林英去看员工生活区。几栋宿舍楼已经建好,房间里有空调、热水器,楼下是食堂和篮球场。“工人的工资要比当地工厂高20%,包吃包住,每月休息四天,还要建幼儿园和学校,让工人的孩子能上学。”林英对负责生活区的经理说,“我们不仅要建工厂,还要建一个‘家’,让工人能安心工作。”

经理连忙点头:“林生放心,幼儿园下个月就能开园,学校的师资也联系好了,从香港请的老师,双语教学。”

4月1日,鹏城工业园的第一条生产线——豆浆机生产线正式投产。林英参加了投产仪式,看着第一台“香江牌”豆浆机下线,他拿起话筒,声音洪亮:“从今天起,鹏城工业园就是香江集团的‘家电心脏’,我们要在这里生产出最好的家电,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让‘中国制造’的家电,走向全球!”

台下的工人和工程师们热烈鼓掌,掌声在工业园里回荡。

与此同时,香港的“产研分流”也在顺利推进。元朗的旧厂房被改造成芯片研发中心,新的光刻机已经安装好,张明远的团队正在研发32位龙炎芯片,用于下一代手机和红白机;铜锣湾的通讯研发中心里,马克和约翰正在调试新的手机基站,覆盖范围从15公里扩大到20公里,信号更稳定。

曹仁超拿着报表,走进林英的办公室:“林生,鹏城工业园的第一笔订单来了!深圳供销社订了1万台豆浆机,广州百货订了5000台微波炉,内地市场的反响比预期还好!”

“很好。”林英接过报表,“让袁天凡联系东南亚的经销商,把鹏城生产的家电运过去,用威尔时的渠道销售,定价比日本家电低20%,抢占市场。”

袁天凡很快传来消息:“林生,新加坡的经销商订了3000台微波炉,马来西亚订了2000台豆浆机,他们说‘香江牌’的家电质量好,价格便宜,很有竞争力!”

4月底,林英忙完工业园的事,终于能抽出时间回家。浅水湾别墅里,林青霞抱着天佑,关之琳在教天心画画,邱淑贞靠在沙发上,看着鹏城工业园的照片,朱玲在厨房做蛋糕,钟楚红也来了,正陪着天心玩积木。

“回来了?鹏城的工业园怎么样了?”林青霞看到他,笑着问。

“很好,豆浆机和微波炉已经投产了,下个月电视就能量产。”林英走过去,抱起天佑,小家伙已经会笑了,看到林英,小手抓着他的领带,咯咯地笑。

钟楚红站起来,递给他一杯温水:“累坏了吧?我听淑贞说你每天都在工地,饭都顾不上吃。”

“现在好了,生产线投产了,以后就轻松点了。”林英喝了口水,坐在沙发上,给大家讲鹏城的见闻,“工业园很大,有食堂、宿舍、学校,工人都很努力,下个月我们一起去鹏城,看看我们的家电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好啊!”大家齐声答应,天心更是兴奋地跳起来:“我要去看大机器!我要看看电视是怎么装的!”

晚饭时,餐桌上摆着用鹏城生产的微波炉热的菜,用豆浆机打的豆浆。“这豆浆真浓,比外面买的好喝。”关之琳喝了一口,笑着说。

“那当然,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豆浆机,用的是最好的电机,打磨得细。”林英骄傲地说。

饭后,大家坐在露台看夜景。维多利亚港的灯光璀璨,远处的元朗研发中心灯火通明,鹏城的工业园虽然看不见,却像一颗跳动的心脏,支撑着香江集团的家电梦想。

“林英,”林青霞靠在他肩上,轻声说,“你以前说要做华人自己的电器品牌,现在终于实现了,真好。”

“这只是开始。”林英握住她的手,又握住关之琳、邱淑贞、朱玲、钟楚红的手,“以后我们还要做空调、洗衣机、冰箱,做智能家电,让香江的家电走进每一个家庭,让全世界都知道,华人也能做出最好的家电。”

夜里,林英坐在书房里,看着墙上的“全球家电版图”——香港(研发)、鹏城(生产)、东南亚(市场)、欧洲(渠道)、美国(Ip联动),红色的线条把这些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巨大的网。

他拿起笔,在鹏城工业园的位置写下:“1985年5月,黑白电视量产;6月,电风扇上市;7月,冰箱试产……”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纸上,照亮了那些充满希望的字迹。林英知道,鹏城拓土只是第一步,产研分流让集团的布局更清晰——香港的研发做“大脑”,鹏城的生产做“手脚”,两者配合,他的家电帝国,一定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