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鹏城拓土 产研分流(1 / 2)

1985年2月的香港,元朗工业区的施工声此起彼伏,却掩不住林英眉宇间的焦虑。A区的小电器生产线刚投产,微波炉、榨汁机的订单就排到了4月;b区的大电器组装车间刚搭好框架,张明远就来汇报:“林生,14寸黑白电视的样品做出来了,但生产线要扩三倍才能满足订单,元朗的地不够用了!”

林英站在工业区的天台上,看着密密麻麻的厂房,心里清楚——香港寸土寸金,100亩地根本撑不起他的“家电帝国”。小电器要扩产,电视、空调、洗衣机要上马,零部件配套厂也要建,再加上物流仓储,没有几百亩地根本不行。

“霍建宁,备车,去深圳。”林英转身下楼,语气笃定,“香港的地不够,我们去鹏城拿地,那里有大片的空地,政策还优惠,正好建个大工业园。”

车子驶过罗湖桥,进入深圳经济特区。和1982年第一次来相比,深圳已经变了模样——蛇口工业区的塔吊林立,深南大道上卡车穿梭,路边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格外醒目。

王特派员早已在深圳招商局等候,看到林英,立刻热情地迎上来:“林先生,您来得正好!深圳刚批了一块500亩的工业用地,在龙华,靠近广深公路,交通便利,正想找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

“500亩?”林英眼睛一亮,“位置在哪?我现在就去看看。”

龙华的地块平坦开阔,周边已经有几家外资工厂,远处是连绵的山丘,空气清新。“林先生,这块地东至广深公路,西到观澜河,南接龙华镇,北靠凤凰山,水源充足,电力配套也完善。”深圳招商局的李局长指着地块,“政府给您的优惠政策:每亩地价10万人民币,比市场价低40%;免五年土地使用费,企业所得税前三年全免,后两年减半;还能帮您招工人,深圳的劳动力充足,成本比香港低60%。”

林英蹲下身,抓了一把土,质地松软,适合建厂房。“好,这块地我要了!”他当场拍板,“计划投资10亿港元,建香江集团鹏城电器工业园,分三期建设:一期建小电器生产线(微波炉、榨汁机、豆浆机)和零部件配套厂;二期建大电器车间(电视、冰箱、电风扇);三期建研发中心和员工生活区,还要配套建一所学校和医院,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李局长大喜过望:“林先生,太感谢您了!这是深圳最大的家电投资项目,我们一定成立专项小组,全程配合,保证三个月内办好所有手续,施工队随时可以进场!”

签约仪式定在三天后,林英特意邀请了霍英东、包玉刚等香港企业家来见证。霍英东握着林英的手,感慨道:“林生,你有魄力!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在这里建工业园,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打开内地市场,是一步好棋!”

包玉刚也点头:“我在宁波建了港口,以后你的家电可以通过我的港口出口,运费能省15%。”

林英笑着道谢:“谢谢霍生、包生的支持,以后香江的家电要靠大家多多帮忙,一起把华人品牌做起来。”

签约当天,深圳的媒体都来了,《深圳特区报》的头版标题是“香江集团投资10亿港元,鹏城电器工业园落户龙华”,照片上,林英和李局长握手签约,笑容灿烂。

回到香港,林英立刻召开高管会议,部署“产研分流”计划:“香港保留高科技研发——龙炎芯片的研发和生产、移动通信(手机、基站)的研发、漫威Ip的开发,这些留在元朗和铜锣湾的研发中心;所有家电生产(小电器、大电器)、零部件制造,全部搬到鹏城工业园;和记黄埔的码头要配合,开通香港到深圳的货运专线,保证设备和货物运输顺畅。”

王建军第一个举手:“林生,设备搬迁需要时间,元朗的生产线不能停,怎么办?”

“分批次搬迁。”林英拿出时间表,“3月先把豆浆机、榨汁机的生产线搬到鹏城,元朗留微波炉生产线;4月搬微波炉,元朗开始拆建芯片厂房;5月大电器的设备从日本运到鹏城,直接在新车间组装,不影响元朗的研发。”

张明远补充道:“研发团队分两部分,山本、佐藤带一半人去鹏城,负责生产技术支持;我带另一半人留在香港,专注芯片和手机研发,两边用视频会议同步进度。”

霍建宁点点头:“资金我来安排,10亿港元分三期投入,一期3亿,用于土地平整和厂房建设;二期4亿,买设备和招聘工人;三期3亿,建员工生活区和配套设施。”

会议结束后,鹏城工业园的建设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林英派了最得力的施工队,24小时轮班作业,推土机、挖掘机日夜轰鸣,土地平整、打地基、建厂房,进度比预期快了很多。

3月中旬,林英去鹏城视察,看到A区的小电器厂房已经封顶,工人正在安装生产线。山本和佐藤穿着工装,正在和技术人员讨论微波炉的组装流程:“林先生,生产线的布局我们优化了,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出厂,只要15分钟,比元朗的生产线效率高30%。”

李建国也带着团队,在b区调试电视生产线:“林先生,14寸黑白电视的显像管设备已经安装好了,试产了100台,合格率98%,比北京电视机厂的水平还高!”

林英走到生产线旁,看着工人熟练地组装电视,屏幕亮起的那一刻,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是香江集团自己生产的第一台电视,虽然是黑白的,却是华人家电崛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