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通讯初啼 人才布局(1 / 2)

1983年6月的香港,元朗工业区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威尔时箱包厂的流水线上,工人正熟练地组装银色拉杆箱,万向轮顺滑地嵌入箱体;隔壁的时装厂里,新款连衣裙的布料经过裁剪、缝制,转眼就变成一件件精致的成衣。而在不远处的通讯设备厂里,几台崭新的拨号电话正摆在测试台上,技术员小心翼翼地调试着线路。

林英站在通讯厂的测试区,拿起一台黑色拨号电话,按下几个数字,听筒里传来清晰的忙音。“怎么样?首批试产的1000台电话,合格率多少?”他问身边的厂长周伟。

周伟递过测试报告,语气带着几分自豪:“林生,合格率达到98%,通话清晰,按键手感也很好,比市面上的日本电话不差。我们计划下个月正式量产,月产能5万台,主要供应香港和内地市场。”

“很好。”林英点点头,目光落在车间角落的空地上,“这里留出来,用来建寻呼机生产线。另外,让猎头公司加大力度,挖寻呼机和移动通信领域的人才,尤其是美国摩托罗拉和日本NEc的工程师,薪资待遇开到他们现在的两倍。”

周伟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林生,您是想做寻呼机?还要研究手机?”

“对。”林英语气笃定,“寻呼机现在是新兴市场,我们先做起来,抢占先机;手机虽然还没普及,但未来肯定是趋势,现在就要开始布局,积累技术和人才,等时机成熟,就能推出我们自己的手机。”

送走周伟,林英回到金门大厦。办公室里,霍建宁正拿着销售报表等候:“林生,红白机上个月在全球卖出25万台,其中美国10万台,欧洲8万台,香港和东南亚7万台,净利润突破3000万港元;威尔时箱包和时装的月销售额也达到2800万港元,专利授权费每月稳定在25万美元。”

“现金流很充足。”林英翻看着报表,嘴角扬起笑意,“拨1亿港元到通讯厂,用于寻呼机生产线建设和人才招聘;再拨5000万港元,成立移动通信研发中心,专门研究手机技术。”

霍建宁立刻记下:“我这就安排。另外,曹仁超那边传来消息,置地的股价涨到52港元\/股,我们持有的30%股份增值了4亿港元,怡合已经没有股份可减持,我们现在是绝对控股。”

“很好。”林英点点头,“让周凯旋加快置地的资产整合,把优质物业打包成基金,在香港和海外发行,回笼资金,用于通讯和高科技领域的投资。”

接下来的一周,猎头公司传来了好消息。第一位挖到的人才是摩托罗拉的寻呼机研发工程师张启明,他在寻呼机信号处理领域有5年经验;第二位是NEc的移动通信专家李哲,参与过早期手机原型机的研发;第三位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电子工程教授王海涛,擅长无线通信技术。

林英亲自在办公室接待了三人。“我知道你们放弃国外的高薪来香港,是看重香江集团的发展平台。”他开门见山,“寻呼机研发交给张工,争取三个月内拿出样机;手机技术研究交给李工和王教授,重点攻克信号传输和电池续航问题,资金和设备都由集团提供,你们只管专心研发。”

张启明三人没想到林英如此信任,当即表示:“林先生放心,我们一定尽快拿出成果,不辜负您的信任!”

7月初,寻呼机研发团队正式组建。张启明带着5名工程师,在研发中心没日没夜地工作,从电路设计到信号调试,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林英每周都会去研发中心视察,了解进度,解决问题。

“林先生,寻呼机的核心是信号接收模块,我们改进了天线设计,接收距离能达到5公里,比摩托罗拉的寻呼机远1公里。”张启明拿着设计图,兴奋地说,“电池续航也做了优化,一次充电能使用7天,比市面上的产品多2天。”

“很好。”林英看着设计图,“再做两个改进:一是缩小机身尺寸,方便携带;二是增加中文显示功能,现在的寻呼机只能显示数字,中文显示更符合香港和内地用户的需求。”

张启明立刻点头:“我们这就修改设计,预计一个月内就能做出样机。”

与此同时,手机研发团队也有了进展。李哲和王海涛带领团队,完成了手机原型机的电路设计,虽然机身还比较厚重,信号传输距离也只有10公里,但已经实现了基本的通话功能。

“林先生,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电池和芯片。”李哲递过原型机,“电池续航只有2小时,芯片体积太大,导致机身厚重。我们需要更先进的锂电池技术和微型芯片。”

林英接过原型机,掂了掂重量,确实比后世的手机重了不少。“锂电池技术,让猎头去挖日本索尼的工程师;微型芯片,让张明远的龙炎芯片团队配合,研发专门的手机芯片。”他语气坚定,“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攻克这些难题。”

8月中旬,寻呼机样机终于做了出来。黑色的机身只有香烟盒大小,屏幕能显示4个中文汉字,按键小巧精致,信号接收稳定,电池续航达到7天。林英拿着样机,在办公室里测试——从香港岛到九龙,寻呼信号始终清晰,没有出现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