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专利创收 京畿揽胜(1 / 2)

1982年9月的香港,金门大厦办公室里,霍建宁拿着一叠文件,快步走到林英面前:“林生,欧洲的三家箱包公司发来专利授权申请,想使用我们威尔时拉杆箱的万向轮和拉杆技术,每生产一个包,愿意支付5美元的授权费。”

林英放下手中的红白机销售报表,接过文件翻看。申请方分别是法国的路易威登、德国的雨果博斯和意大利的普拉达,都是欧洲知名的奢侈品品牌。“5美元一个包,不算低。”他指尖划过文件上的条款,“告诉他们,授权期限五年,每年最低保底授权费100万美元,要是达不到,按保底金额支付;另外,要求他们在产品吊牌上注明‘采用香江集团专利技术’。”

霍建宁立刻记下:“我这就回复他们,争取下周签合同。按每家公司每年生产20万个包算,光专利授权费,每年就能收入300万美元,五年就是1500万美元!”

“这只是开始。”林英笑了笑,“等我们的随身听和红白机技术更成熟,还能收更多专利费。让法务部整理集团所有的专利,建个专利库,以后有公司想合作,直接按标准流程来。”

送走霍建宁,林英拿起电话,拨通了王特派员的号码。“王特派员,您好,我是林英。”

“林先生,好久不见!”王特派员的声音很热情,“是不是为北京招商引资座谈会的事?我正想给你打电话,这次香港商团一起去,你一定要来,有重要领导想见你。”

“当然去,我已经准备好了,下周和商团一起出发。”林英说,“对了,之前说的北京投资地块,有没有消息?”

“有!正好有块地在朝阳区,位置很好,之前有香港商人感兴趣,现在还空着,你来了可以看看,优先给你考虑。”王特派员说。

林英心里一喜——他知道,这块地前世被李首富拿下,后来开发成高端写字楼,赚了数十亿。这一世,他绝不会让这块肥肉溜走。

9月15日,林英跟着香港商团,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同行的有霍英东、包玉刚等商界大佬,大家坐在飞机上,聊着内地的投资机会,气氛热烈。

“林生,听说你控股了港灯,还做火了红白机,年轻有为啊!”霍英东笑着说。

“霍生过奖了,都是运气好。”林英谦逊地说,“这次来北京,想在朝阳区拿块地,开发写字楼和商场,还想看看能不能在中关村建个高科技园区,推广龙炎芯片和红白机。”

包玉刚点点头:“内地市场潜力大,早点布局,以后就能占据先机。”

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王特派员早已在机场等候。“林先生,欢迎来到北京!这次座谈会,邓公也会出席,和大家聊聊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

林英心里一动——能见到那位令人尊敬的老人,是他此行最大的期待之一。

当天下午,香港商团参观了北京的重点项目。中关村的科研院所里,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型电子元件;朝阳区的建设工地上,高楼拔地而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以后会是北京的商业中心,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王特派员指着朝阳区的一块空地,“就是这块地,面积1.5万平方米,适合建写字楼和商场。”

林英走到空地中央,看着周边的规划——附近有地铁站,还有正在建设的酒店和公园,地理位置确实优越。“这块地我要了,多少钱?”他直截了当。

王特派员笑着说:“给香港商团的优惠价,每亩20万人民币,总共300万人民币,以后税收还能减免三年。”

“好,明天就签合同。”林英毫不犹豫。

第二天上午,招商引资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室里,邓公坐在主位,笑容温和。他看着香港商团,缓缓开口:“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欢迎香港的企业家来内地投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商团成员们纷纷发言,介绍自己的投资计划。轮到林英时,他站起身,声音清晰:“我计划在朝阳区投资5000万港元,建设‘香江国际中心’,包含写字楼和商场;在中关村投资1亿港元,建设高科技园区,推广自主研发的芯片和电子设备;另外,还会在深圳、广州扩大工厂规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邓公点点头,眼里满是赞赏:“很好,年轻人有魄力!内地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企业家,带来资金和技术,帮助内地发展。”

座谈会结束后,邓公特意留下林英,聊了十几分钟。“你做的红白机,我听说了,很受年轻人喜欢。”邓公笑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多投入研发,做中国人自己的高科技产品。”

“谢谢邓公的鼓励,我一定努力。”林英心里充满了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