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旧厂新生 箱包初谋(1 / 2)

1981年5月的香港,金门大厦顶层办公室里,林英手指划过工业区厂房的平面图。图纸上,三处被忽略的标记突然跳入眼帘——一家塑料厂、两家服装厂,都是去年收购工业区时连带拿下的,当时忙着布局高科技和能源,竟把这三家外贸厂抛在了脑后。

“陈默,备车,去工业区。”林英合上图纸,语气带着几分急切。这三家厂做的都是欧美外贸订单,如今欧美经济低迷,订单锐减,怕是早已撑不住了。

半小时后,车停在工业区门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塑料厂,灰色的厂房外墙斑驳,门口堆着几箱滞销的塑料盆,几个工人蹲在地上抽烟,脸上满是愁容。走进车间,机器轰鸣声稀稀拉拉,生产线上堆着廉价的塑料玩具,边角料散落一地。

“林先生,您怎么来了?”塑料厂厂长王建军连忙迎上来,语气带着几分局促,“最近订单少,厂里只能断断续续生产。”

林英皱着眉,目光扫过生产线:“就做这些?塑料盆、玩具,附加值太低,纯属浪费厂房。”

接着去了两家服装厂。第一家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赶制廉价的牛仔裤,布料粗糙,缝线潦草;第二家更糟,做的是出口非洲的滞销衬衫,堆在仓库里占了半层楼。

“这些货,就算卖出去也赚不到几个钱。”林英走出服装厂,对跟在身后的王建军和两位服装厂厂长说,“与其强撑,不如彻底转型。”

回到金门大厦,林英坐在办公桌前,随手画了几张草图——后世流行的修身牛仔裤、泡泡袖连衣裙、简约t恤,都是成本低、款式新的设计。“先从服装下手,边生产边招设计师。”他自语道,手指却在纸上不停滑动,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傍晚回到半山别墅,林英先去卧室看了林青霞。她靠在床头看书,小腹已经明显隆起,气色好了很多。“今天宝宝乖不乖?”林英坐在床边,轻轻抚摸着她的肚子。

“很乖,就是下午有点想吃酸的。”林青霞笑着说,“管家已经买了梅子,放在客厅了。”

晚饭时,关之琳也在,她带来了天佑的涂鸦画,小家伙画了一家四口,歪歪扭扭的线条却充满童趣。林英看着画,心里暖暖的,饭后却径直走进了书房。

书房角落,一个旅行包随意放在地上——上次从硅谷回来,行李拿出来后就没收拾。林英弯腰整理,手指碰到包带,突然顿住:现在出行,不管是公文包还是旅行包,都是手提或肩背,行李重一点就累得够呛。

他猛地想起拉杆箱!这个90年代初才由美国飞行员发明的东西,如今还未面世。核心不过是四个塑料万向轮、一根可伸缩拉杆,以现在的塑料工业水平,完全能做出来!

林英立刻找来纸笔,笔尖飞快移动。拉杆箱的整体结构、万向轮的尺寸、拉杆的伸缩原理,甚至连带公文包、手拉钱包的设计,都一一画在纸上。公文包加个迷你拉杆,方便商务人士携带文件;手拉钱包做成卡通样式,瞄准儿童市场——细节越想越清晰,直到深夜,书房的灯还亮着。

第二天一早,林英把设计图分成两叠,一叠交给法务部:“这些设计,立刻去申请专利,包括外观和实用新型,越快越好。”另一叠揣在怀里,拨通了三家工厂负责人的电话,让他们半小时后到公司开会。

会议室里,王建军和两位服装厂厂长坐得笔直。林英把拉杆箱设计图推到王建军面前:“老王,塑料厂别做那些小玩意儿了,转型做箱包厂,先生产这个。”

王建军拿起图纸,眼睛越看越亮,随即又皱起眉:“林先生,这箱子要做出来,得重新开模具,尤其是万向轮,精度要求高,成本不低。”

“钱不是问题。”林英打断他,“你只管把生产流程理顺,需要什么设备、多少资金,列个清单报上来,我来安排。但有一条——签保密协议,所有设计和生产环节,不许泄露半个字。”

王建军立刻点头:“放心,林先生!我们肯定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