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宣府新策(1 / 2)

居庸关外的风雪与血腥,被远远抛在了身后。车队沿着官道继续北上,气氛却与离京时截然不同。护卫们眼神更加锐利,巡视警戒的范围扩大了一倍,每一次歇息都如同临战。陈远(田侯爷)坐在马车中,神色平静,但指尖偶尔摩挲着贴身收藏的那枚冰凉铜符,眼底深处是化不开的寒冰。

寿宁侯府竟敢动用如此酷烈手段,这既在他预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枚铜符和赵奎的口供,是足以掀翻一位国舅爷的铁证,但如何运用,时机至关重要。他现在需要的是稳扎稳打,先在北疆站稳脚跟,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数日后,车队抵达宣府镇。

宣府,九边重镇之一,地理位置紧要,但相比大同,此地军商勾结、吏治腐败的状况更为深重,且本地将领势力盘根错节,对于朝廷派来的总督,向来是表面恭顺,内里抵触。

宣府总兵官李永芳,一位五十多岁、面色黝黑、眼神精明的老将,率领麾下将佐在总兵府外迎接。礼数周全,言辞恭敬,但那股子若有若无的疏离与审视,陈远感受得清清楚楚。

“下官李永芳,率宣府镇上下,恭迎总督大人!”李永芳抱拳行礼,声若洪钟。

陈远下马,虚扶一下,淡淡道:“李总兵不必多礼。本督奉旨巡边,日后还需倚仗诸位同僚,共固边防。”

寒暄过后,进入总兵府议事堂。陈远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切入正题,询问宣府镇目前的防务、屯田、钱粮状况。

李永芳回答得滴水不漏,无非是“兵员齐整,防务森严,然粮饷时有不足,军械亟待补充”之类的套话。其他将佐也大多附和,言语间将宣府面临的困难归咎于朝廷拨付不足,或是塞外部落骚扰。

陈远静静听着,不置可否。待众人说完,他才缓缓开口:“诸位所言,皆是实情。边镇之苦,本督在大同,亦深有体会。”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诸将:“然,困难并非懈怠之由。陛下锐意整饬边务,富国强兵,此乃大势所趋。宣府地处要冲,更当锐意进取,以为九边表率。”

他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文书,正是他离京前呈报皇帝的《扩营榷场、联结漠南条陈》的细化方案。

“本督意欲,在宣府原有榷场基础上,于张家口堡外,增设新市,扩大与漠南蒙古喀喇沁、土默特等部的贸易。不仅限于皮货、牲畜,更可引入茶、盐、铁器(有限制)、布帛等物,以互市之利,羁縻诸部,消弭边衅,同时充实军饷。”

此言一出,堂下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哗然!

扩大市场?还要引入茶盐铁器?这简直是……与虎谋皮!在不少守旧将领看来,与蒙古人做生意已是不得已,如今还要扩大规模,甚至交易敏感物资,万一资敌怎么办?

李永芳眉头紧锁,出列道:“总督大人,此举……是否过于冒险?漠南诸部,虽表面恭顺,实则狼子野心,反复无常。若让其借此坐大,恐养虎为患啊!且茶盐铁器,乃朝廷严控之物,岂可轻易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