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老吏与新策(2 / 2)

陈远看着这位老通判,知道他是地方官吏中的一个代表,既有些能力,又深谙官场“规矩”,其言外之意,无非是“事情难办,需要时间,需要钱,最好维持现状”。

若是寻常上官,或许会被这番“老成持重”之言劝住。但陈远不同。

他微微一笑,并未动怒:“李通判所言,不无道理。难,是难。但正因为难,才需要我等尽力为之。军屯不清,边防何固?冤狱不平,民心何安?流民不抚,边境何宁?”

他站起身,走到堂中,目光扫视众人:“至于钱粮……榷场如今日渐繁荣,税收已初见成效。本官已行文户部,奏请将榷场部分税收留用于本地民生恢复与边备整饬。陛下圣明,必会恩准。此外,”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凡在清丈军屯、梳理刑狱、安抚流民中表现卓异者,本官不吝保举,破格擢升!反之,若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乃至暗中阻挠者,无论官职大小,背景如何,本官定当严参不饶!”

恩威并施,前途与危机并存!

众官员心神剧震,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伯爷眼中不容置疑的决绝,终于明白,大同的天,是真的彻底变了。以往那套敷衍、推诿、和光同尘的官场法则,在这里已经行不通了。

“下官等……谨遵伯爷钧令!必当竭尽全力,不负伯爷所托!”以李通判为首,众官员齐声应诺,这一次,声音里少了几分惶恐,多了几分郑重。

陈远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具体细则,稍后会行文至各州县。望诸位好自为之,莫负朝廷,莫负百姓,亦莫负自身之前程。”

打发了这些地方官,陈远回到书房,揉了揉眉心。与这些老吏打交道,并不比对付明枪暗箭轻松。但他知道,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将基层的官吏动员起来,他的政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他铺开纸笔,开始起草给皇帝的奏章,详细陈述整顿大同吏治、恢复民生的计划,并正式请求将部分榷场税收留归地方使用。他知道,这同样会触动朝中一些人的利益,必然会引来非议。但他相信,只要皇帝能看到大同乃至整个北疆因此而发生的积极变化,就一定会支持他。

窗外,秋阳正好。大同城在经历了连番的血雨腥风后,似乎终于迎来了一段可以真正致力于建设的时期。

陈远知道,野狐沟的雷霆一击即将到来,那是肃清外患。而眼下这千头万绪的内政梳理,则是巩固根基。内外兼修,方能真正还北疆一个朗朗乾坤。

他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开始在奏章上落下第一个字。属于忠毅伯田娃(陈远)的治世篇章,才刚刚正式起笔。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