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锁院贡试(2 / 2)

那御史倒也光棍,直接道:“回陛下,臣所指,正是诚意伯田大人。其府中现今便住着一名濠州举子张唯,乃其故旧之后。科举当前,诚意伯此举,恐有不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田娃身上。

田娃心中冷笑,该来的果然来了。他神色不变,出班躬身,声音沉稳:“陛下,臣确曾收留故人之后张唯于府中。其父张老栓,曾于濠州军中,为救陛下与臣于火海,身负重伤,落下残疾,后解甲归田,郁郁而终。臣感其忠义,怜其子孤苦求学之志,故而提供一隅之地使其安心备考,并借阅些臣平日整理的杂学笔记,仅此而已。臣可对天立誓,绝未泄露任何考题,亦未对其文章有过一字一句之指点。科场文章,皆出自张唯本人之手。若其有才,自当脱颖而出;若其无才,臣亦绝不会为其求取半分功名。此心,天地可鉴,亦请陛下与诸位同僚明察。”

他这番话,不卑不亢,既说明了缘由,强调了故人之情和抚恤忠良之后的大义,又明确划清了界限,将最终结果归于张唯自身的才学,堵住了悠悠众口。

龙椅上,朱元璋沉默了片刻。他自然记得那个憨厚的火头军张老栓,也更清楚田娃的为人。此事与其说是攻讦田娃徇私,不如说是某些人借着敲打田娃,来试探他皇帝对科举、对南北士子的态度,甚至是对田娃本人圣眷的深浅。

“嗯,”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诚意伯重旧情,抚恤忠良之后,乃是美德。提供住所、借阅书籍,亦在情理之中。只要未曾干预考试,便无过错。至于那张唯是否有真才实学,待阅卷完毕,成绩自见分晓。此事,无需再议。”

皇帝一锤定音,那御史也只能悻悻退下。然而,殿中众人心中都明白,这件事并未结束。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那座紧锁的贡院之中,集中在了那一份份即将被批阅的试卷上。

九天之后,贡院大门重新开启。举子们鱼贯而出,有人面色红润,有人憔悴不堪,有人志得意满,有人垂头丧气。张唯走在人群中,脸色虽然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他自觉已竭尽全力,将平生所学所思,尽数倾注于笔端。

接下来,便是更为紧张的阅卷环节。所有试卷经由誊录官用朱笔誊抄(糊名易书),再送交内帘同考官审阅,挑选出优等者,荐予主考官李善长与刘伯温定夺。

在评定策论卷时,分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份文采斐然、引经据典,却稍显空泛的江南士子试卷,与一份文风质朴、但条陈清晰、对屯田、马政、互市等边策提出具体可行建议的试卷(正是张唯所作)被摆在了两位主考官面前。

李善长更倾向于后者,认为其“言之有物,颇切时弊”;而刘伯温虽也欣赏其务实,但认为前一份试卷“法度严谨,根基深厚”,亦不可弃。

最终的排名,需要两人共同商定,并上呈皇帝御览。贡院之内,烛火常常亮至深夜。而贡院之外,一场关乎帝国未来人才格局、也关乎许多人人生命运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田娃站在自家书房窗前,望着夜空中的繁星。他知道,张唯的命运,乃至新朝第一次科举的走向,都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揭晓。而他自身,虽暂时从御史的攻讦中脱身,却也已被更深地卷入了这名为“科举”的漩涡中心。他感受到的,不仅是来自对手的压力,更有一种推动历史、塑造未来的沉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