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47章 薪火相传(上)

第147章 薪火相传(上)(2 / 2)

“好!”何雨柱重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和信任,“就这么回复他们。不卑不亢,守住底线。后面的风浪,爸陪你一起扛!”

接下来的几天,何家父子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运筹。

何晓亲自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姿态积极的回复函,呈送杨建国转交。信中,他高度赞扬了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表达了“何记”愿意为此贡献力量的强烈意愿,但委婉提出,基于“何记”目前全球化运营的复杂性和市场化机制的优势,更适合作为“联盟”的重要参与者和技术支持方,而非牵头主体,以确保联盟的开放性和活力。同时,他附上了“何记”未来三年详细的海外拓展与文化传播计划,展示了企业的实力与诚意。

何雨柱则动用了沉淀多年、极少动用的人脉关系,分别向几位已退居二线、但德高望重、能递上话的老领导进行了“非正式汇报”,客观陈述了“何记”的发展现状和顾虑,强调了保持其市场化活力对长远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请求理解和支持。

这是一次极其微妙和冒险的外交斡旋。何家父子深知,拒绝“美意”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为了“何记”的独立和长远未来,他们必须冒这个险。

回复如石沉大海,一连数周没有音讯。 气氛变得压抑而紧张。何晓明显感觉到,在一些原本顺畅的政府事务沟通中,效率似乎慢了下来;几个正在洽谈中的、有国资背景的合作项目,也传来了暂缓的消息。

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何晓几乎要认为对方已关闭沟通大门,准备迎接更严厉的反制措施时,转机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欧阳文山激动地带来消息:一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纪录片制作团队,主动联系“何记”,希望以“何记”三代人的奋斗历程为缩影,拍摄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承的大型纪录片,并计划在全球主流媒体平台播出!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项目背后,隐约有国家级外宣平台的推动和支持。

“柱子!晓儿!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欧阳文山难掩兴奋,“这不是宣传稿,是国际顶级团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我们的故事!这比任何‘联盟’的头衔,都更有说服力,更能树立‘何记’正面的国际形象!”

何雨柱与何晓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与深思。这究竟是对方“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权术?还是更高层面某种力量平衡后的结果?抑或,这本身就是对“何记”坚持自身发展路径的一种默许甚至鼓励?

无论如何,这无疑是一个打破僵局的绝佳契机。

“接!”何雨柱斩钉截铁,“大大方方地接!让他们拍,拍最真实的‘何记’,拍我们的灶台,拍我们的老师傅,也拍我们的实验室,拍晓儿怎么用新技术!让世界看看,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味道,是怎么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

纪录片的拍摄,成为“何记”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何记”从香港老店到伦敦星级的跨越,从手工炒锅到智能厨房的演进,从父子冲突到薪火相传的深情。它没有回避发展中的困难与挣扎,却更深刻地展现了“何记”对品质的坚守、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

纪录片的成功,在国际国内引发了巨大反响。“何记”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其作为“中国故事”的正面载体得到了广泛认可。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化解了之前的危机,使“何记”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道义站位。

然而,何雨柱和何晓都清楚,这远非终点。

深夜,父子二人再次站在老宅的露台上,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依旧璀璨。

“晓儿,”何雨柱望着远方,语气深沉,“这次风波,算是暂时过去了。但树大招风,以后这样的试探和拉扯,不会少。咱们‘何记’这棵树,要想既长得高,又站得稳,根,就得扎得更深才行。”

“我明白,爸。”何晓郑重地点点头,“经过这次,我更清楚了。‘何记’的根,一方面是咱们的产品力、创新力这个硬实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咱们这家企业的‘正气’和‘骨气’,是得到员工、顾客、合作伙伴乃至更广泛社会层面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这才是谁也拿不走的护城河。”

何雨柱欣慰地笑了:“你能想到这一层,爸就真的放心了。没错,做生意,到最后,做的是人心。火种传下去了,根扎深了,路,就能一直走下去。”

薪火相传,不仅是手艺的传递,更是精神与风骨的接续。经历了这场关乎企业灵魂的洗礼,“何记”的根基更加坚实,航向更加清晰。而新一代的掌舵人何晓,也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成长与蜕变。前方的海洋依然浩瀚莫测,但这艘名为“何记”的航船,已然拥有了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去迎接任何风浪,驶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