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计划”在经历了内外部的重重考验后,终于如同淬火后的利刃,锋芒毕露。“何记”不仅顶住了“味觉纪元”带来的理念冲击,更凭借其对“人情味”与“烟火气”的坚守,以及巧妙的技术赋能,在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心中赢得了更坚实的地位。何晓作为新一代掌舵人的威信与日俱增,其沉稳果决、兼具战略远见与执行力的领导风格,获得了内外一致的认可。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时,一场源自最深沉血脉的牵绊与最微妙时局的考验,悄然降临,将“何记”这艘巨轮的航向,再次推向了关乎根本的抉择关口。
风起于青萍之末。 初秋的一个下午,何雨柱正在“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的修复室内,与几位老师傅一同小心翼翼地整理一批刚从江南民间征集来的晚清灶具。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洒在布满岁月痕迹的物件上,空气中弥漫着樟木和旧纸张特有的沉静气息。这时,他的私人手机响了,是一个来自四九城的、他几乎快要遗忘的号码——杨厂长的儿子,杨建国。
何雨柱心头微微一怔。杨厂长于他有知遇之恩,晚年退隐后,两家往来渐疏。杨建国如今在某个颇有分量的政策研究机构任职,此时来电,绝非寻常问候。
他走到安静的院落,接通电话。杨建国的声音带着官场上惯有的热情与分寸感:“何叔叔,没打扰您吧?听说您最近都在忙博物馆的事,真是老骥伏枥,令人敬佩啊!”
“建国啊,好久不见。我这就是找个清静地方,摆弄摆弄老物件,打发时间。”何雨柱语气平和,心中却暗自警惕。
寒暄几句后,杨建国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略微正式:“何叔叔,今天冒昧打扰,是受一位老领导的委托,想跟您和晓弟传达一个信息,或者说,一个机会。”
何雨柱心中一凛,面上不动声色:“哦?什么机会,劳烦你和老领导还惦记着我们何家。”
“是这样,”杨建国压低了些声音,“上面最近对引导民营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有一些新的思考和部署。特别是像‘何记’这样,在海外有影响力、又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企业,被认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有领导很欣赏‘何记’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晓弟推动的‘新火计划’,很有前瞻性。觉得‘何记’完全有潜力,也有责任,成为一张代表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文化名片。”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具体来说,是希望‘何记’能更深入地参与到一些国家级文化推广项目中来,比如,作为核心企业,牵头成立一个‘中华美食文化国际推广联盟’。这个联盟,将会获得顶层设计、政策倾斜和资源整合方面的大力支持。当然,‘何记’的品牌和晓弟的个人声望,也将随之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何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啊。”
杨建国的话,说得滴水不漏,冠冕堂皇。但何雨柱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是一次更高规格、更正式的“招安”。不同于以往许大茂之流的阴谋诡计或“食鲜道”的商业竞争,这是阳谋,是带着“大义”名分的邀请,意图将“何记”更深地纳入某种体系,使其成为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符号。一旦接受,“何记”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全”与“资源”,但也可能失去其作为市场化企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甚至其商业灵魂也可能被逐渐消解。
何雨柱沉默片刻,缓缓道:“建国,感谢老领导和你的厚爱。‘何记’能有今天,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不过,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运营,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挑战。晓儿他们年轻人有他们的想法和规划,我这个退了休的老头子,不好过多干涉。这样吧,我把你的意思,原原本本转达给晓儿,让他们管理层认真研究,再给你正式答复,你看如何?”
杨建国似乎预料到何雨柱不会立刻表态,笑道:“应该的,应该的。何叔叔考虑周全。这只是个初步的意向沟通,希望‘何记’能认真考虑。这确实是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也符合时代潮流的大好事。”
挂断电话,何雨柱在秋日的院子里站了许久,阳光温暖,他却感到一丝寒意。这股风,比他预想的来得更早,也更猛。它直接绕过了商业竞争的层面,触及了企业所有权、发展自主权乃至文化话语权的核心。这已不是简单的合作邀请,而是关乎“何记”未来道路的根本性选择。
当晚,何雨柱将何晓叫回老宅书房。 他没有绕弯子,直接将杨建国的来电内容和自己的判断,和盘托出。
何晓听完,眉头紧锁,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他当然明白这个“机会”背后的巨大诱惑与潜在风险。获得国家层面的背书和资源,对任何企业都是梦寐以求的。但代价可能是失去“何记”最宝贵的市场活力和创新基因,甚至可能沦为某种工具。
“爸,您怎么看?”何晓抬头,望向父亲。他知道,父亲此刻的决断,将影响“何记”未来几十年的命运。
何雨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书柜前,取下一本厚厚的相册,翻到一页。那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年轻的他,穿着沾满油渍的工服,站在湾仔那个简陋的“何记”摊档前,笑容灿烂,眼神清澈,背后是烟火缭绕的锅灶。
“晓儿,你看这张照片。”何雨柱指着照片,“那时候,咱们‘何记’有什么?一口锅,一把勺,还有就是你爸我这身不怕苦的力气。我们靠什么立足?靠的是街坊邻居觉得咱们的菜实在,味道好。咱们的根,就在这市井烟火里,在客人吃满意后抹嘴一笑里。”
他合上相册,目光深邃地看着儿子:“大树可以参天,但不能忘了根在哪里。别人的园子再好,那是别人的景。咱们的‘何记’,是因为有自己的味儿,有自己的魂,才能走到今天。一旦成了‘名片’,成了‘符号’,确实光鲜了,安全了,可那口锅气,那份活气,还能剩下多少?”
何雨柱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个机会,是糖,也是药。吃下去,可能长得更快更大,但也可能坏了本身的脾胃。咱们‘何记’,不靠攀附谁活着,咱们靠的是自己的手艺,自己的信誉。这个根,不能丢。”
何晓心中震动,父亲的话,如同洪钟大吕,敲散了他心中的迷雾和一丝侥幸。他明白了父亲的选择——拒绝被“圈养”,坚持走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哪怕这条路更艰难,更充满不确定性。
“爸,我明白了。”何晓站起身,眼神恢复了清明和决断,“‘何记’的舞台,是全世界消费者的餐桌,不是任何一个特定的橱窗。我们可以做文化交流的使者,但不能失去独立企业的本分。这个‘联盟’,我们不能做牵头者,但可以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寻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