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守品质,透明应对:他要求“何记生活”团队,绝不参与低价竞争,反而加大在食材溯源、营养配比、烹饪工艺上的投入和宣传。推出“透明厨房24小时直播”,邀请营养师在线解读每份餐盒的营养构成,用极致透明回应低价质疑。同时,针对被挖角的威胁,他大幅提升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和长期福利,并启动“关键人才知识资产管理”项目,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可共享的系统化知识库,降低对单个人的依赖。
2. 借力打力,升维打击:何晓巧妙利用“食鲜道”的舆论热度,策划了一场“价格与价值”的全民大讨论。他邀请美食家、健康管理师、甚至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一顿饭的真正成本”,引导消费者关注食材安全、营养健康、烹饪技艺等隐性价值,将竞争从单纯的价格层面,拉升到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层面。
3. 激活生态,合纵连横:何晓启动“何记生活合伙人计划”,向经过严格筛选的、注重品质的独立厨师、营养师、健身达人开放平台,为他们提供供应链、品牌和流量支持,共同开发更具个性的细分市场产品,形成“大品牌+小精品”的生态矩阵,以丰富的供给对抗“食鲜道”的标准化轰炸。
这场战役,艰苦而漫长。 短期内,“何记生活”的增速确实受到了影响,股价也承受了压力。但何晓顶住了来自董事会和资本市场的质疑,坚持不走捷径,不降品质。他经常在深夜与父亲通电话,不是求助,更像是汇报与交流。何雨柱很少给出具体建议,更多的是倾听和鼓励,偶尔点一句“别忘了咱们的汤是靠什么吊的”,或者“火候急了,菜就老了”。
几个月后,市场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被低价吸引的消费者,在尝试过“食鲜道”口味单一、食材普通的餐包后,逐渐回流;而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中高端客户,则更加认可“何记生活”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何记”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品牌定力和对员工的尊重,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赞誉,人才流失率反而降到了历史低点。
就在局势逐渐向好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出现了。
那位曾被何雨柱在四九城“点化”过、对“何记”印象颇佳的李建国主任,突然通过非正式渠道给何晓传来一个消息:国家层面正在酝酿出台支持“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其中重点鼓励“餐饮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生活需求”。李主任暗示,像“何记生活”这样探索“餐饮+服务”融合的模式,符合政策导向,有望获得重点支持。
这个消息,如同久旱逢甘霖!何晓立刻组织团队,根据政策风向,精心准备了“何记生活:科技赋能传统餐饮,服务创造美好生活”的专题报告,通过正式渠道提交。不久后,在一次有高层领导出席的行业发展座谈会上,“何记生活”作为“传统餐饮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被点名表扬!
政策春风的加持,让“何记生活”平台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彻底扭转了战局。“食鲜道”的低价策略,在“何记”坚实的品质根基和政策支持的合力下,显得后劲不足,逐渐显露疲态。
深夜,何晓再次登上太平山顶,这一次,是他独自一人。香港的夜景依旧璀璨,但他的心境已与父亲当年截然不同。他心中充满了经过艰苦磨砺后的成长与自信,也充满了对父亲那份深谋远虑的感激。他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爸,我们挺过来了。”
电话那头,何雨柱的声音带着欣慰的笑意:“嗯,我知道你能行。记住,经此一役,‘何记’这锅老汤,算是又熬过了一道火。但这火,会一直烧下去。守灶的人,责任重啊。”
“我明白,爸。”何晓郑重回答。
薪火相传,并非简单的交接棒。它是一口锅,需要两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守护那簇不灭的火焰。何雨柱退居幕后,以静制动,为何晓撑起了一片从容试错的天空;何晓挺身而出,以柔克刚,在风雨中锤炼出新一代掌舵人的担当。“何记”的故事,在时代的浪潮中,完成了又一次深刻的新陈代谢。
而更广阔的海域,更汹涌的波涛,正等待着这艘完成了船员更替、风帆重整的航船,去勇敢地探索与征服。真正的远航,此刻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