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薪火传相(1 / 2)

维多利亚公园的傍晚,何雨柱那句“他们这代人,应该是水”的感慨,如同一粒种子,悄然落在了何晓的心田。他望着父亲和母亲相携远去的背影,又回头看了看身边这群充满活力、却也带着几分稚嫩的年轻伙伴,心中那份因改革受阻而产生的焦躁,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责任感所取代。他明白,父亲交给他的,不只是一个市值百亿的商业帝国,更是一口需要小心呵护、让火种永不熄灭的老灶。他不能再仅仅用自己熟悉的、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快”与“锐”去硬闯,必须学会父亲那种“慢”与“柔”的智慧,像水一样,渗透、包容、滋养,最终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力量。

回到总部,何晓没有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也没有下达新的指令。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白板,将父亲那句“水”的比喻,与“何记”当前面临的内部融合难题、外部竞争压力一一对应,反复揣摩。他意识到,之前的改革,方向没错,但方法过于刚性,像是试图用高压水枪冲洗顽垢,虽然力道猛,却容易伤及根本,激起反弹。

他决定改变策略,启动一场名为“润泽”的内部文化重塑运动。

运动的核心,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和考核,而是搭建平台,促进对话,激发内生动力。何晓做的第一件事,是设立“何记故事会”。他不再让hR部门下发干巴巴的企业文化手册,而是每周邀请一位“何记”的老人——可能是退了休的老师傅,可能是跟随父亲打拼多年的区域总,也可能是后勤部门默默无闻的老员工——来到总部大会议室,不讲大道理,只讲述他们与“何记”共同经历的真实故事:创业初期的艰辛,某个招牌菜诞生的趣事,应对危机的智慧,甚至是一些失败教训和遗憾。何晓要求所有中层以上管理者必须参加,并鼓励年轻员工自愿聆听。

起初,响应者寥寥,一些年轻经理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何晓坚持亲自到场,认真倾听。当一位头发花白的墩子师傅,用带着浓重乡音的粤语,讲述何雨柱当年如何为了一锅汤的火候,守灶台三天三夜不合眼的故事时;当一位负责食材采购的老先生,回忆如何翻山越岭寻找最地道的原料,差点跌落山崖的经历时……会议室里渐渐安静下来,许多年轻员工的眼神,从最初的漫不经心,变成了动容和敬佩。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何记”厚重的历史与温度,理解了那些看似“固执”的老规矩背后,是怎样的坚守与匠心。

第二件事,是推行“青蓝共事”项目。 何晓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结对子”,而是强制要求每个新业务项目组,必须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臣和一名锐意进取的年轻骨干共同担任负责人,权责对等,考核共享。他亲自牵头,将“何记生活”平台下最关键的“社区智慧餐厅”升级项目,交给了以严谨着称的财务总监老周和精通数字化运营的年轻总监小李共同负责。

项目启动初期,矛盾尖锐。老周坚持每一笔预算都要反复论证,流程必须完整;小李则要求快速试错,灵活调整。双方争执不下,项目几乎停滞。何晓没有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把两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泡上一壶父亲最爱喝的普洱,说:“周叔,李总,我不是要你们谁听谁的。我是想请你们一起想想,怎么才能让咱们的餐厅,既能让老街坊吃得放心、觉得实惠,又能让年轻人喜欢来、愿意分享?这两头,哪头丢了,‘何记’都不是‘何记’了。”

他放下茶杯,看着两人:“周叔的严谨,是守住‘何记’的底线,不能丢;李总的灵活,是打开‘何记’的未来,不能少。你们不是对立面,是‘何记’这口锅的两只耳朵,缺了哪只,这锅都端不稳。”

一席话,如春风化雨。老周和小李沉默良久,开始尝试换位思考。最终,他们设计出了一套“核心流程标准化(老周把关)+ 营销服务敏捷化(小李主导)”的混合管理模式,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和成本可控,又实现了线上引流和个性化服务的快速迭代。首家升级的社区餐厅开业后,营业额和顾客满意度双双大幅提升,成为“青蓝共事”的成功典范。

就在“润泽”计划初见成效,内部凝聚力不断增强之际,外部的挑战以更猛烈的方式袭来。

“食鲜道”在资本加持下,发动了新一轮的补贴大战,这一次,他们瞄准了“何记”刚刚起步、但潜力巨大的“何记生活”平台。他们推出“99元一周健康餐包”服务,价格低到令人咋舌,并通过头部主播带货和社交裂变,迅速抢占了大量追求性价比的年轻家庭市场,对“何记生活”主打的高端定制餐盒形成了直接冲击。

更棘手的是,他们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开始精准挖角“何记”中基层的核心员工,尤其是那些掌握了“何记”核心供应链资源和运营秘诀的关键人物,开出的价码高得离谱。

内忧虽缓,外患骤急!

面对来势汹汹的进攻,何晓没有慌乱。他想起父亲面对pAUc收购战时的那份沉着,想起父亲说的“水”的智慧。他意识到,硬碰硬的价格战是死路,必须发挥“何记”的独特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

他打出了一套“价值坚守”与“精准反击”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