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鲜道”的补贴战与北方势力推动的严苛标准,如同两把烧红的铁钳,从市场与政策两个方向,同时夹击着“何记”。何晓领导的新团队,在经历了初期的措手不及后,迅速调整策略,以“价值战”应对“价格战”,以“透明化”和“深度服务”构筑护城河,暂时稳住了线上基本盘。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仅仅是防御战的开始,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刻。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实现自身的淬炼与升华。
何雨柱虽然退居二线,但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这场战役的核心。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对手的疯狂进攻,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弱点,也为“何记”指明了必须强化的方向。他决定不再仅仅充当定海神针,而是要亲自点燃一场从内而外的“淬火”工程,将“何记”的筋骨锤炼得更加坚韧。
他的第一把火,烧向了“何记”安身立命的根本——极致的产品力。
一天深夜,何雨柱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一人来到了“何记”中央厨房研发中心。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内,墩子师傅正带着几名年轻的技术员,对着一锅刚刚熬制好的高汤,反复调试着仪器,记录着数据。看到何雨柱突然出现,众人都吃了一惊。
“柱子,你怎么来了?”墩子师傅放下手中的量杯。
“睡不着,来看看咱们的命根子。”何雨柱走到灶台前,拿起汤勺,舀了一点汤,仔细品尝,眉头微蹙,“火候还差一点,鲜味出来了,但厚度不够,回味短了半秒。”
墩子师傅叹了口气:“用的是最新采购的顶级金华火腿和瑶柱,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但总觉得……少了点锅气,少了点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魂儿。”
何雨柱放下汤勺,目光扫过实验室里冰冷的设备和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缓缓说道:“老哥哥,咱们是不是太依赖这些机器和数据了?忘了做饭最根本的东西了?”
他走到一旁的操作台,拿起一把普通的厨刀,掂了掂:“机器能保证稳定,数据能控制变量,但做菜的魂,是手上的感觉,是鼻子闻到的香气,是舌头尝到的分寸。这些东西,机器测不出来。”
他转向那些年轻的研发人员,语气严肃:“我知道你们追求科学,追求精准,这没错!但咱们做的是吃进嘴里的东西,不是实验室的样品!‘食鲜道’可以靠添加剂和调味包做出刺激的味道,我们可以吗?绝对不能!我们的优势,就是这口熬了几十年、带着人情味的老汤!如果连这个优势都丢了,我们跟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业品还有什么区别?”
当晚,何雨柱没有离开研发中心。他挽起袖子,和墩子师傅一起,重新回到最原始的方法:凭经验选料,凭手感刀工,凭嗅觉掌控火候。他们不用任何精密仪器,只用一口传统的砂锅,一锅一锅地试,一遍一遍地尝,寻找那种记忆中最醇厚、最绵长的“锅气”和“魂儿”。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一锅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入口鲜甜、回味无穷的高汤终于熬成。所有在场的年轻技术员,品尝后都露出了震撼和敬佩的神情——这是数据永远无法模拟出的味道层次和情感温度。
“看到了吗?”何雨柱擦擦额头的汗,对年轻人们说,“科技是工具,是让好手艺更稳定、传播更广的工具,但不能代替手艺本身!我们的‘淬火’,首先就要淬炼这颗不忘本的匠心!从明天起,研发中心所有人员,轮班到各门店后厨,跟着老师傅切配、掌勺,把手弄脏,把感觉找回来!”
何雨柱的第二把火,烧向了“何记”面对新挑战的软肋——组织的敏捷性与协同力。
他发现,尽管何晓的年轻团队充满活力,但在应对“食鲜道”这种闪电战时,传统的层级汇报和部门壁垒,依然影响了决策和执行的效率。而老臣们对新技术、新渠道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也制约了整体战斗力的发挥。
他召集了何晓和所有核心高管,开了一次“拆墙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