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舆论引导,化解误解:欧阳文山负责,联合权威的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营养学会和知名美食家,开展一系列关于“现代食品工业与安全”、“预制菜不等于劣质菜”的科普活动,并重点展示“何记味典”严格的品控体系和优质的原料来源,将公众讨论引向理性客观的轨道。
3. 合纵连横,寻求支持:何雨柱亲自出面,秘密约谈几家同样在发力中央厨房和预制菜业务的、有国企或地方强势背景的餐饮集团负责人,寻求建立“现代化餐饮发展联盟”,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收紧,形成行业合力。
4. 底线思维,预备方案:密令cFo团队,评估新规可能带来的最坏财务影响,并研究将部分“何记味典”产能向政策更友好的东南亚转移的可行性,做好最坏打算。
就在“何记”上下紧锣密鼓地备战之际,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许大茂通过隐秘渠道,向几家小报“爆料”,污蔑“何记”在内地某食材基地使用“违规农药”,并附上几张模糊不清、疑似作假的照片。虽然谣言低级,但在敏感时期,极易混淆视听,抹黑“何记”注重食品安全的企业形象。
“无耻之尤!”何晓气得拍案而起。
“跳梁小丑,垂死挣扎而已。”何雨柱冷笑,眼中寒光一闪,“陈伯,是时候给许大茂一个彻底的教训了。把他和那个前官员勾结、试图扰乱市场的证据,通过可靠渠道,递给该递的人。要快,要准!”
陈伯领命而去。一场围绕规则与反规则、阴谋与反制的暗战,在看不见的战线激烈展开。
“餐标委”的研讨会如期举行。 会议气氛严肃而紧张。张律师带领的“何记”团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逻辑和令人信服的数据,与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他们不仅证明了“何记味典”的安全性,更阐述了中央厨房模式在集约化生产、减少食物浪费、稳定品质方面的巨大优势。何雨柱事先准备的白皮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让一些中立委员开始重新思考。
与此同时,欧阳文山策划的科普宣传开始见效,公众对预制菜的讨论趋于理性。而陈伯的操作也迅速发酵,许大茂的污蔑行为很快被有关方面注意到并介入调查,谣言迅速平息,许大茂再次销声匿迹。
研讨会的最终结果,虽未完全采纳“何记”的全部建议,但修订后的细则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苛刻条款,反而增加了一些鼓励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的内容。这意味着,“何记”成功顶住了这波最凶险的政策冲击!
消息传回,总部一片欢腾。然而,何雨柱却没有丝毫放松。他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场战役的暂时胜利,远非战争的结束。北方那股力量,绝不会因此罢手。真正的惊雷,或许还在后头。
深夜,他接到李主任一个简短的电话。
“何老板,会开完了。你们准备得很充分。”李主任语气平淡,“不过,树大招风,以后要更加谨言慎行。有些事,急不得。”
“谢谢李主任关心,我们一定再接再厉,稳扎稳打。”何雨柱恭敬回应。
挂断电话,何雨柱长舒一口气。李主任的来电,既是肯定,也是提醒。他走到窗前,夜空依旧漆黑,但东方已隐约透出一丝微光。
无声的惊雷已然炸响,“何记”惊险过关。但何雨柱明白,经过此番较量,他与北方的关系,已进入一个更加微妙、更加危险的相持阶段。下一场的风雨,只会更加猛烈。而“何记”这艘航船,必须锻造得更加强韧,才能穿越即将到来的、更猛烈的惊涛骇浪。真正的终局,似乎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