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战略转向(2 / 2)

欧阳文山一愣:“柱子,这……是不是太软了?”

“软?”何雨柱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这是表态,也是划界。告诉他们,我收到警告了,明白其中的分量。但‘不敢忘’什么?是不敢忘他们的警告,还是不敢忘我们‘何记’的初心和使命?让他们猜去!”

这是一招险棋,既表达了“收到”的讯息,避免立刻激化矛盾,又留下了模糊的空间,展现了不卑不亢的态度。

“那……研究院的事?”欧阳文山担忧地问。

“照常进行!而且要更快,更好,规格要更高!”何雨柱斩钉截铁,“不仅要请烹饪大师,还要请一流大学的食品科学、管理学、文化学的教授!我们的研究课题,要更贴近国家战略,比如‘餐饮业助力乡村振兴’、‘中华饮食文化国际传播’、‘食品安全与现代供应链’!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何记’做的事,是利国利民的正道!”

欧阳文山被何雨柱的决绝震撼,重重点头:“我明白了!我马上去办!”

然而,这封“无声的惊雷”所带来的寒意,远非一时意气可以驱散。随后的几天,各种隐形的“玻璃墙”开始变得更加具体和坚硬。

之前谈得颇有眉目的、与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共建“特色食材研发中心”的项目,被园区方以“规划调整,暂缓对外合作”为由无限期推迟。

两家原本已初步达成投资意向、背景深厚的文化产业基金,几乎同时婉转地表示“近期投资策略调整”,暂停了与“何记饮食文化研究院”的接触。

更令人不安的是,张律师团队获悉,某主管部门正在悄然启动对“餐饮行业团体标准”制定管理办法的修订调研,修订方向倾向于加强“归口管理”和“资质审核”,这很可能对未来“何记”试图参与或主导行业标准制定设置更高的门槛。

山雨欲来风满楼。对方正在利用规则和资源的优势,系统地收紧包围圈。

深夜,何雨柱再次独自登上太平山顶。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依旧璀璨,但他却仿佛能看到北方那一片沉重而无形的乌云,正缓缓压来。手中的那封信,像一块寒冰,时刻提醒着他现实的残酷。

但他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他从口袋里掏出那枚跟随他半生、边缘已被磨得光滑的旧怀表,打开表盖,里面是一张小小的、娄晓娥年轻时的照片。他轻轻摩挲着照片,喃喃自语:“晓娥,看来这最后一道坎,比想象中还要难迈啊……但无论如何,这条路,我得走下去。为了‘何记’,也为了……对得起这口气。”

他合上表盖,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北方夜空。那里,是他命运的起点,也似乎是这场漫长博弈终局的战场。他知道,下一场的风暴,将不再是商业竞争,也不再是舆论攻防,而是一场关乎道路选择、关乎生存空间的、更加残酷的终极较量。

无声的惊雷已然炸响,真正的暴风雨,即将来临。而何雨柱,这个从四合院灶台走向时代浪潮之巅的掌勺人,已然做好了迎击一切的准备。无论前路是万丈深渊,还是星辰大海,他都将义无反顾。因为,这是他选择的道路,也是“何记”注定要经历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