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当然要去。”何雨柱沉吟道,“但怎么去,带什么去,很有讲究。不能空手去,也不能露富。”
他亲自操刀,准备了一份厚厚的发言稿和辅助材料,但内容经过精心打磨。绝口不提资本运作和上市成绩,通篇聚焦于“何记”在传承技艺(如恢复古法酿造酱油)、食品安全管控(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统)、培养年轻厨师(何记餐饮学院模式)以及尝试将中餐标准化输出海外(A合作项目)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姿态放得很低,重点突出“探索”和“请教”。
研讨会当天,何雨柱带着何晓和一位资深技术总监出席。他身着朴素的中山装,发言时语气谦逊务实,用大量具体案例和数据说话,赢得了在场不少专家和官员的颔首。茶歇期间,他主动与几位关键人物交换名片,虚心请教,绝口不提商业合作,只谈行业共性问题。
他的低调务实,反而引起了研究中心一位副主任的注意。这位姓李的副主任,是饮食文化领域的资深专家,为人正派。散会后,他特意留下何雨柱,多聊了几句。
“何先生,你们的实践很有意义啊。”李主任推了推眼镜,“尤其是对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应用和食品安全把控,现在很多企业只顾跑马圈地,忽略了根本。”
“李主任过奖了,我们还在摸索。”何雨柱诚恳地说,“最大的难点,是怎么在规模和品质之间找到平衡,怎么让老祖宗的东西,既能传下去,又能被现在的人接受。”
“嗯,这个问题提得好。”李主任点点头,“有时间,可以到我们中心坐坐,详细聊聊。我们最近也在做一个相关课题。”
这看似平常的交流,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何雨柱知道,他迈出了正确的一步。先立身,后图发展。在北方的棋盘上,他需要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棋子,才能有机会成为下棋的人。
然而,就在何雨柱试图稳步推进新战略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从侧面袭来。
欧阳文山监测到,一家新成立的、名为“中华味业集团”的公司,在内地多个主流媒体上发布了声势浩大的品牌形象广告。这家公司背景神秘,但宣传口径极具针对性,号称“整合百年老字号技艺,汇聚南北烹饪大师,打造代表中华餐饮最高水平的民族品牌”,其公布的几款核心产品和即将开设的旗舰店概念,与“何记”的定位和发展路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家公司的顾问委员会名单里,赫然出现了几位从重要岗位上退下来、但影响力犹存的北方老干部的名字。
“来者不善!”欧阳文山忧心忡忡,“这明显是针对我们来的!打着‘民族品牌’的旗号,要抢占道德制高点!”
何雨柱看着“中华味业”的宣传材料,目光冰冷。他知道,这很可能就是北方势力扶植的“白手套”,一场旨在舆论上和市场上全面压制“何记”的新战役,已经打响了。
北望神州,道阻且长。但何雨柱的眼神,却愈发坚定。他早已没有退路,唯有在这片广阔而复杂的天地里,凭借一口锅,一颗心,杀出一条属于“何记”的血路。
“晓娥,通知财务,加大对我们内地研发中心和厨师学院的投入。”
“晓儿,大湾区的新店计划,加快落地,但要更加注重社区融合和本地化。”
“欧阳,收集所有关于‘中华味业’的背景资料,尤其是它背后那些老干部的详细情况和真正诉求。”
“张律师,研究一下,与内地的国家级行业协会或研究机构,开展深度课题合作的可能性。”
一道道指令发出,“何记”这艘航船,调整风帆,向着北方那片既充满机遇又暗藏凶险的海域,缓缓驶去。真正的万里长征,刚刚开始。而何雨柱明白,这一次,他不仅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更要成为一个洞察大势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