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金箸加身(2 / 2)

晚宴间隙,何雨柱注意到不远处,有几位来自北方面孔的人士正低声交谈,目光不时瞥向自己这边。其中一人,气度不凡,衣着讲究,似乎是内地某大型餐饮国企的负责人。何雨柱心中微动,但并未主动上前。他隐约感觉到,那目光中除了审视,似乎还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

载誉归港,机场早有闻讯而来的媒体守候。简单的采访中,何雨柱再次强调了“荣誉是动力,更是责任”,表示“何记”将脚踏实地,继续做好本分。低调而务实的回应,赢得了更多好感。

“金箸奖”的效应是立竿见影的。接下来的一周,“何记”香港和上海两店的预约电话几乎被打爆,营业额创下新高。更多的合作意向书雪片般飞来,有寻求品牌授权的,有邀请管理输出的,有希望投资入股“何记味典”的。甚至连几家国际知名的五星级酒店集团,也抛来了橄榄枝,希望引入“何记”作为中餐厅合作伙伴。

面对如潮的赞誉和机遇,何雨柱保持了惊人的冷静。他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给所有高管和员工泼了一盆“清醒的冷水”:

“大家要记住,奖杯是别人给的,但招牌是自己挣的。现在外面把我们捧得高,我们自己不能飘!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警惕!菜品的质量,服务的细节,一点都不能放松!谁要是觉得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现在就给我卷铺盖走人!”

他要求质检部门加大巡查力度,对客诉处理流程进行再优化,确保巅峰期的运营质量不降反升。同时,他放缓了对外合作谈判的节奏,要求团队对每一个意向方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和实力评估,宁缺毋滥。

“柱子,现在机会这么多,是不是可以加快一点步伐?”娄晓娥看着桌上一摞摞的合作方案,有些心动。

“晓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何雨柱摇摇头,“奖拿多了,容易让人迷失。pAUc的教训还在眼前。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消化吸收,练好内功。大湾区的事,按原计划,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推进。”

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何记2025战略”的落地执行上,尤其是大湾区拓展的前期筹备。他派何晓带领一个精干小组,常驻深圳,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要求不仅看商圈客流,更要了解本地饮食文化、消费习惯和供应链特点,做出详尽的可行性报告。

然而,树大招风。就在“何记”风光无限之时,欧阳文山通过隐秘渠道传来一个令人警惕的消息:北边那边,秦淮茹似乎并未消停。她最近与那位在“金箸奖”晚宴上出现的北方餐饮国企负责人有过接触,具体内容不详,但据传与该国企正在筹划的一个“中华老字号振兴基金”有关。有风声说,该基金旨在整合内地优质餐饮资源,打造“国家队”,对于“何记”这类有影响力的港资品牌,可能采取“合作”或“引导”的策略。

“看来,有人是想换种方式,来‘收编’我们了。”何雨柱听完汇报,冷笑一声。荣誉和光环,果然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机遇,也会引来更高级别的觊觎。

但他并未慌乱。经历了大风大浪,他已深知,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守住“何记”的根和魂,才是最重要的。他吩咐欧阳文山:“继续留意,但不必过度反应。我们按自己的节奏走。是合作共赢,还是另有所图,时间会证明一切。”

金箸加身,是肯定,是机遇,更是新的考验。何雨柱站在“何记”总部的露台上,望着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目光平静而深远。前方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已然做好准备,带领“何记”这艘日益壮大的航船,驶向更广阔、也更汹涌的海洋。下一程,将是与更宏观的产业格局和更复杂的各方势力打交道的新阶段。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