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味道正名(2 / 2)

演示开始。何雨柱屏气凝神,动作沉稳利落。处理菜胆,去老叶、削根茎,手法精准,确保每一片菜叶大小均匀,形态完整;吊制清汤,选用老鸡、火腿、瘦肉,武火烧沸,文火慢炖,期间数次“扫汤”,去除浮沫杂质,最终汤色清澈见底,如淡茶般透亮,却香气扑鼻。

轮到咕呙肉,更是见功夫。选肥瘦相间的枚头肉,切大小一致的方块,上浆均匀,油温控制得恰到好处,炸至外酥里嫩,色泽金黄。最关键的是酸甜汁的调配,他不用现成的茄汁,而是用山楂、米醋、冰糖等传统配料自家熬制,酸甜比例精准,稠稀适度,淋在炸好的肉块上,瞬间滋啦作响,香气四溢。

整个演示过程,何雨柱几乎没有说话,全神贯注于手上的动作。但那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对火候、刀工、调味近乎苛刻的精准把控,以及最终呈现出的菜品那无可挑剔的色、香、形,已然胜过千言万语。

当两盘菜品被端到评委席时,周老爷子先是仔细端详,然后用汤匙舀起一勺清汤,缓缓送入口中。他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良久,脸上古板的表情渐渐松动,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他又夹起一块咕呙肉,咬开,感受那外皮的酥脆和肉质的软嫩,酸甜汁恰到好处地渗透其中,不腻不齁。

周老爷子放下筷子,目光复杂地看向站在场中、神色平静的何雨柱,缓缓开口,声音洪亮:“何师傅,你这清汤,火候到家,清澈见底,鲜味醇厚,是正宗的‘顶汤’功夫。这咕呙肉,外酥里嫩,酸甜适中,挂汁均匀,是老师傅的手艺。”他顿了顿,话锋虽仍带着审视,但语气已缓和许多,“看来,外界传言,多有失实。你的菜,根子还是在粤菜上。”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周老爷子素以严苛着称,能得到他“根子在粤菜上”的评价,已是极高的肯定!这意味着,那篇报道对“何记”“无根”“不正宗”的指控,在行家面前,不攻自破!

何雨柱微微躬身,不卑不亢:“周老过奖。晚辈始终认为,创新不能忘本。‘何记’所做的,不过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令食材和现代口味,做一些细微的调整和融合,让老菜焕发新意,绝不敢数典忘祖。”

他这番得体的话,既表明了立场,又给了周老爷子台阶下。周老爷子点了点头,不再多言,但态度已然明显转变。

品鉴会的结果,通过在场媒体迅速传开。“粤味传承会”会长亲口肯定“何记”功底的消息,比任何公关文章都更有说服力。之前的质疑声浪,顿时消退大半。许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何记”,甚至亲自前往品尝。

“柱子,你这招‘以正合’,真是高明!”事后,欧阳文山由衷赞叹,“在灶台上见真章,比在报纸上打一万个字都管用!”

何雨柱淡淡一笑:“做菜的人,最终还是要靠菜说话。歪门邪道,终究上不了台面。”

然而,就在“何记”凭借实力初步化解这场舆论危机之际,欧阳文山又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新动向:秦淮茹似乎并未因这次受挫而收手,她最近与内地某个新成立的“中华老字号文化促进中心”联系密切,该中心背景深厚,正在推动一项关于“老字号认定与保护”的立法调研……

北方的阴影,再次以更官方、更难以抗拒的形式,悄然逼近。何雨柱刚刚平息了一场味道之争,一场关乎“名分”与“资格”的更大风暴,似乎已在酝酿之中。他知道,与秦淮茹的这场漫长博弈,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