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那篇夹枪带棒的报道,像一块投入滚油的冰块,在特定圈层里炸开了锅。质疑“何记”味道“不正宗”、根基“浅薄”的声音,虽然未成主流,却如同恼人的蚊蚋,在耳边嗡嗡作响,挥之不去。一些原本就对融合菜持观望态度的老派食客,开始犹豫;几个原本在洽谈中的、与文化宣传相关的合作项目,也以各种理由暂缓。
何雨柱强压着怒火,采取了冷处理策略。他谢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要求,对外只重复一句话:“‘何记’的门永远开着,菜在桌上,味在口中,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酒楼的日常运营和“厨师学堂”的教学中,要求每一道出品必须精益求精,服务必须周到贴心。他要让事实说话,用实实在在的体验,去粉碎那些虚无的指责。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几天后,一个更令人窝火的消息传来。香港一个以“扞卫传统粤菜纯正性”自居的民间美食协会——“粤味传承会”,竟然公开发表声明,呼应那篇报道的观点,质疑“何记”的“融合创新”是否“过度”,是否“损害了粤菜的本源”,并宣布将组织一次“传统粤菜品鉴会”,邀请媒体和业内人士参加,其用意不言自明。
“简直是欺人太甚!”墩子师傅气得差点摔了炒勺,“我们做的哪道菜离了粤菜的根?柱侯酱是不是粤菜?白切鸡是不是粤菜?怎么到他们嘴里就成了‘不正宗’了?”
何晓也愤愤不平:“爸!我们不能就这么忍着!他们这是拉帮结派,搞舆论绑架!我们也得发声!”
何雨柱面色阴沉,但他知道,与这种带有偏见的组织公开论战,只会陷入无休止的口水仗,正中对方下怀。他需要一种更高级、更有力的反击方式。
就在这时,欧阳文山带来了一个转机。他通过关系了解到,“粤味传承会”的会长,是一位年近七旬、德高望重的老厨师,姓周,人称“周老爷子”。周老爷子为人古板,极其看重师承和规矩,对“融合”“创新”这类词汇本能地排斥,但他有一个特点:极其信服真本事,对厨艺高超的后辈,只要证明了自己,也会不吝赞赏。
“柱子,或许,我们可以从周老爷子身上打开突破口。”欧阳文山建议道,“他不是要办品鉴会吗?我们何不‘以武会友’?”
何雨柱眼睛一亮,明白了欧阳文山的意思。与其在报纸上打笔仗,不如在灶台上见真章!他立刻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让欧阳文山设法递话给“粤味传承会”,表达“何记”主厨何雨柱对周老爷子仰慕已久,得知贵会举办品鉴会,深感机会难得,冒昧恳请能否以“交流学习”的名义,在品鉴会现场,由何雨柱亲自演示一两道最能体现“何记”融合理念、却又深深植根于粤菜传统的菜品,请周老爷子及与会同仁品评指正。姿态放得极低,但挑战的意味,不言而喻。
消息传到“粤味传承会”,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人认为这是“何记”的挑衅,应予拒绝。但周老爷子沉吟片刻后,却出人意料地答应了。他倒要亲眼看看,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何记”老板,到底有几斤几两!
品鉴会当天,会场设在一家老字号茶楼的宴会厅。到场的有美食评论家、餐饮同行、媒体记者,以及“粤味传承会”的成员,气氛严肃而微妙。周老爷子端坐主位,面色肃然。
何雨柱只带了墩子师傅做助手,轻装简从。他没有选择那些花哨的创新菜,而是出人意料地选了两道最基础、也最考验功底的经典粤菜——清汤菜胆和古法咕呙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