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通过翻译,从容回答:“谢谢。我认为,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具,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我们站在今天,用今天的理解和工具,去重新发现传统中的精华,让它更适合当代人的口味和审美,这就是传承,也是创新。这道菜的灵魂,还是那个酸甜的‘锅气’,只是我们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它。”
他的回答,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东方的智慧,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演示大获成功。随后的研讨会上,何雨柱关于“融合的根基在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讨论。几天活动下来,“何记”和何雨柱的名字,在新加坡餐饮圈迅速传开。当地华文媒体用“港味宗师的新派演绎”、“以厨载道的文化使者”等标题进行了大幅报道。
活动间隙,林博士私下找到何雨柱,表达了进一步的合作意向:“何主厨,您的理念和我们中心推广亚洲美食文化的宗旨非常契合。我们正在筹划一个‘亚洲青年厨师孵化计划’,不知道您是否有兴趣作为特邀导师,定期来新加坡进行授课和交流?我们可以提供平台和资源。”
这是一个意外之喜!如果能够参与这个计划,就意味着“何记”的技艺和理念可以通过官方渠道,系统地影响东南亚未来的厨师群体,其意义远超开一两家分店。何雨柱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谨慎地表示需要回去与团队详细商议,但个人非常感兴趣。
载誉归国的飞机上,阿强和阿杰兴奋地翻看着当地媒体的报道,讨论着见闻。何雨柱则望着窗外的云海,心中波澜起伏。这次新加坡之行,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更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何记”未来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以技艺和理念为核心,进行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文化输出。
然而,当他回到香港,踏上熟悉的土地时,欧阳文山带来的一个消息,瞬间将他拉回了现实的博弈场。
“柱子,有个情况。”欧阳文山面色有些凝重,“你不在的这几天,‘龙景轩’那边动作很大。他们不仅加大了广告投放,还宣布要从法国请一位三星名厨来做客座主厨,搞一个‘法粤巅峰对话’的系列晚宴,噱头十足。而且,我听到风声,他们似乎也在接触新加坡那边的一些资源,可能……是想复制你的路子,甚至抢先一步。”
何雨柱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看来,“龙景轩”的模仿和竞争,已经从不入流的小动作,升级到了正面较量。对方财力雄厚,手段灵活,确实是个难缠的对手。
“另外,”欧阳文山压低了声音,“四九城那边,秦淮茹的儿子棒梗,好像搭上了‘龙景轩’的一个小股东……虽然还不清楚具体要干什么,但总觉得不是好事。”
北方的阴影,再次与本土的竞争交织在一起。何雨柱感到刚轻松些许的心情,又蒙上了一层薄霜。但他并没有慌乱,反而有一种意料之中的冷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对欧阳文山,也像是对自己说,“新加坡之行,让我更清楚我们该走什么路。‘龙景轩’想学,就让他们学。理念和根子,是学不走的。至于北方那边……”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只要他们敢伸手,我就敢再剁一次!现在,我们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新加坡的合作意向,是个好机会,我们要认真评估,尽快拿出方案。”
南洋星火,已燃起微光。但归航的船长知道,家的港湾外,仍有风浪。何雨柱收拾心情,将新加坡的收获与喜悦暂时封存,重新投入到香港这片更熟悉、也更复杂的战场。接下来的,将是一场围绕理念、人才、资源的全方位竞争。而这一次,他手中的牌,似乎又多了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