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决定将计就计,进一步强化“何记”的独特标签。他加大了“主厨工作坊”的开放频率和互动性,不仅展示菜品制作,还增加食材溯源、香料辨识等趣味环节,让食客真正参与到美食文化的体验中来。同时,他鼓励墩子师傅等老伙计,在服务时多与熟客交流菜品背后的故事和心得,营造家人般的亲切感。
更重要的是,何雨柱开始系统地梳理和撰写“何记”的菜谱和技艺心得。他不再是零散地记录,而是聘请了专业人士,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每一道招牌菜从选料到成品的完整工艺和核心要点,甚至包括失败案例的分析。他打算将这些资料,作为“何记厨师学堂”未来的核心教材,也是“何记”品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我们要做的,不是开多少家分店,而是让‘何记’这个名字,代表一种标准,一种信任。”何雨柱对团队成员解释他的长远构想,“将来,无论谁打着‘何记’的招牌,食客都知道,这里的味道有保障,这里的师傅有真功夫。这才是别人挖不走、学不像的根本。”
就在何雨柱潜心构建“何记”内在壁垒的同时,一个来自海外的机会,不期而至。
欧阳文山兴奋地告诉他,新加坡一家致力于推广亚洲美食文化的非营利机构,计划举办一场名为“匠心的味道”的国际美食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邀请亚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的餐饮品牌参与。对方通过渠道了解了“何记”和“何记厨师学堂”的理念后,非常感兴趣,发来了正式邀请函,希望何雨柱能带队前往新加坡,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展示,包括一场主厨演示和一场关于“中式融合菜技艺传承”的研讨会。
“柱子,这是个好机会!”欧阳文山说,“新加坡是美食重镇,也是让·雷诺亚洲店的大本营。能在那里展示我们的理念,意义重大!而且这是文化交流,商业味不浓,正好契合我们现在的路线。”
何雨柱心动了。这确实是一个向国际舞台展示“何记”独特价值的绝佳机会,而且形式高雅,不落俗套。但他也有些顾虑:娄晓娥身体刚恢复,自己带队出国,酒楼和学堂能否正常运转?而且,在新加坡直面让·雷诺的影响力,压力不小。
晚上,他和娄晓娥商量。娄晓娥握着他的手,温柔而坚定地说:“柱子,去吧。家里有我,还有阿强他们,没问题。你现在做的,是给‘何记’铺更远的路,是大事。我能照顾好自己。”
妻子的支持打消了何雨柱最后的犹豫。他决定接受邀请,并精心准备这次交流。他不仅挑选了最能代表“何记”水平的菜品,还特意准备了一套深入浅出的讲解方案,打算向国际同行展示中式融合菜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技艺体系。
就在何雨柱紧锣密鼓地准备新加坡之行时,四九城那边,秦淮茹似乎又有了新的动静。欧阳文山收到风声,秦淮茹的儿子棒梗,最近似乎和香港某个背景复杂的贸易公司走得颇近,具体意图不明。
北方的阴影,似乎从未真正远离。但此时的何雨柱,心境已大不相同。他不再是那个被动应对的“傻柱”,而是有了自己清晰方向和坚实根基的“何老板”。他看了一眼正在书房认真核对行程的娄晓娥,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轻声自语,目光投向窗外,“‘何记’的路,谁也挡不住。”
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何雨柱带着他的技艺和理念,即将踏上另一片陌生的土地,去播撒“何记”的种子。薪火相传,不仅在厨房之内,更在江湖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