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厨师峰会的余热尚未散去,“何记”门前重新排起了长队,预约电话响个不停。媒体上关于何雨柱和“解构·新咕咾肉”的报道铺天盖地,将他塑造成“中式融合菜先锋”、“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代表人物。就连一些以往对中餐持保留态度的国际美食评论家,也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何记”。
然而,何雨柱并没有被眼前的盛名冲昏头脑。峰会上与让·雷诺等世界顶尖高手的同台竞技,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国际餐饮界的广阔天地。他深知,一时的热度终会过去,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次亮相带来的关注,转化为“何记”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他开始着手两件事:一是将“解构·新咕咾肉”等峰会作品进行微调,作为季节限定菜单引入日常经营,让更多食客体验到创新的魅力;二是加速推进“何记厨师学堂”的筹备,他亲自面试了第一批报名的年轻学徒,制定了严格的培训计划,决心要将自己的手艺和理念系统性地传承下去。
就在何雨柱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时,欧阳文山那个紧急电话所预示的风暴,终于以一种更隐蔽、更恶毒的方式降临了。
这一次,攻击的矛头不再直接指向“何记”的食材或管理,而是瞄准了何雨柱和娄晓娥最私密、也最脆弱的软肋——他们的过去。
起初,只是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在某个小众的美食论坛和八卦版块悄然流传。标题耸人听闻:《深扒某新晋名厨发家史:从四合院到米其林,真相几何?》、《光环背后:揭秘名厨夫妻不为人知的北上往事》。文章用看似客观的笔调,夹杂着大量“据知情人透露”、“坊间传闻”等模糊字眼,影射何雨柱当年离开四九城是“卷款潜逃”,暗示娄晓娥资本家家庭出身“背景复杂”,甚至含沙射影地提及两人“可能与某些特殊时期的资产转移有关”。
这些陈年旧事,经过别有用心的裁剪和渲染,再结合当下“何记”的风头正劲,迅速在网络上发酵。虽然主流媒体暂时保持沉默,但那种阴湿的、黏腻的恶意,却像病毒一样在特定圈层中扩散开来。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开始跟风质疑,甚至出现了恶意的嘲讽和人身攻击。
“柱子!你看这些!”娄晓娥拿着平板电脑,双手颤抖,脸色惨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那些恶毒的揣测和污蔑,像刀子一样割在她心上,尤其是关于她家庭出身的暗示,勾起了她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伤痛。
何雨柱看着屏幕上的文字,胸膛剧烈起伏,一股冰冷的怒火从心底直冲顶门。他比谁都清楚,这绝对是秦淮茹的手笔!只有她,才会如此熟悉那些陈年旧事,才会用这种掘人祖坟、毁人清白的下作手段!
“砰!”何雨柱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杯乱响。“欺人太甚!”
“柱子,怎么办?他们这是要逼死我们啊!”娄晓娥的声音带着绝望的哭腔。这种针对个人历史和出身的攻击,比商业竞争可怕十倍,一旦形成舆论,足以毁掉他们多年奋斗得来的一切。
何雨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深知,对付这种阴险的谣言,愤怒和辩解只会越描越黑,必须用更聪明、更有力的方式反击。
他首先稳住了娄晓娥:“晓娥,别怕!清者自清!这些见不得光的东西,成不了气候!我们有法律,有事实,不怕他们胡说八道!”
接着,他立刻采取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