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无声的惊雷(1 / 2)

米其林评审员造访后的几天,“何记酒楼”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气氛。表面上看,一切如常,客似云来,灶火兴旺。但何雨柱能感觉到,每个伙计,包括他自己,心里都绷着一根弦。每一次新客进门,后厨接到不寻常的点单要求,甚至是一个陌生电话,都会让所有人的心跳漏掉半拍。那两位举止低调的男女,像两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散去后,留下的是对未知结果的漫长等待。

何雨柱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放回日常经营。他深知,过度关注结果只会自乱阵脚。他照常巡视后厨,检查备料,指点年轻厨师,只是眼神比以往更加锐利,对细节的苛求近乎偏执。一道清炒时蔬,他要求菜叶的大小必须均匀,焯水的时间精确到秒,出锅时淋上的那一点薄芡,必须如蝉翼般透亮均匀。伙计们私下议论,老板这是把每一道家常菜,都当成米其林评审来对待了。

娄晓娥则更加注重前厅的秩序和客人的反馈。她要求领班记录下每一位熟客的随口评价,哪怕是“今天的汤好像咸了一点点”这样的细微意见,她也会立刻反馈给后厨,追根溯源。她知道,米其林的考察,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里。

等待,成了最煎熬的淬炼。

这天傍晚,客流高峰尚未到来,欧阳文山步履匆匆地走进了酒楼,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凝重的神色。他径直走向何雨柱的办公室,关上了门。

“柱子,有消息了。”欧阳文山压低声音,开门见山。

何雨柱的心猛地提了起来,面上却不动声色:“欧阳主编,请讲。”

“评审结果自然还没出来,那需要总部最终裁定,而且公布也是几个月后的事情。”欧阳文山语速很快,“但我通过一些渠道,打听到了一些……风声。评审员回去后,在内部的初步评估会议上,对‘何记’的评价……相当两极分化。”

何雨柱的指尖微微蜷缩了一下:“两极分化?”

“是的。”欧阳文山点点头,“一部分评审,主要是熟悉法餐体系的,认为‘何记’的融合概念虽然有趣,但不够纯粹。他们质疑中餐的‘锅气’和‘复合调味’与法餐追求的‘食材本味’和‘精准层次’存在根本冲突,认为这种尝试‘野心过大,但方向模糊’。”

何雨柱沉默地听着,这在他的预料之中。让·雷诺代表的,是西方fe dg(精致餐饮)的黄金标准,而他的“何记”,走的是一条前人未曾踏足的路。

“但是,”欧阳文山话锋一转,眼中放出光来,“另一些评审,尤其是对亚洲餐饮有深入了解的,则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们盛赞‘何记’的尝试是‘大胆而富有启发性’的,认为你成功地将中餐的灵魂与西餐的技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话’,尤其是那几道招牌融合菜,被评价为‘展现了惊人的平衡感和创造力’!他们甚至认为,‘何记’的出现,可能为米其林指南在亚洲的评审标准,带来新的思考维度!”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胸腔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被认可的激动,也有被质疑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的清醒。他明白,这种争议本身,就意味着“何记”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已经触碰到了某种边界。

“也就是说,”何雨柱缓缓开口,“‘何记’能否获得星级,或者获得几星,关键在于米其林评审团最终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