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书记。”林望不理会那两道变得锐利的目光,继续说道,“所谓‘数字赋能’,核心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打通我们产业的任督二脉。它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我们扶持的企业,不能只给钱,还要给他们一套‘大脑’。我们要建立一个省级的工业数据云平台,让企业的生产线、库存、能耗,都变成实时可见的数据。管理者看着屏幕,就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像医生看ct片一样。”
“第二,供应链的数字化。我们江东省的企业,大多是单打独斗。钢厂不知道下游的机械厂需要什么钢材,机械厂不知道更下游的汽车厂需要什么零件。信息不通,内耗严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张‘网’,把这些企业串起来。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运输,全部在线化、透明化,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决策的数字化。当我们的企业都‘上网’了,当海量的数据都汇集到云平台了,我们政府的决策,就有了最可靠的依据。哪个行业正在崛起,哪个行业正在衰落,哪个地区需要政策扶持,哪个领域有人才缺口,数据会告诉我们一切。我们的招商引资,我们的产业规划,将不再是‘拍脑袋’,而是‘看数据’。”
林望一口气说完,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陈刚副省长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高效、透明、充满活力的全新工业体系。
而周良宇书记,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那平静的眼眸深处,有一丝光亮在闪动。
“咳。”一声轻咳,打破了沉默。
发改委的李主任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了:“林望同志这个构想,很有前瞻性,听起来也确实激动人心。不过嘛……”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语重心长。
“我们做工作,还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我们江东省的家底,大家都清楚,就是一个字,‘重’。重工业,重资产,历史包袱重。我们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稳住基本盘,是保就业,保稳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那些能立竿见影的实体项目上。”
他看了一眼林望,眼神温和,话里的意思却很明确。
“至于‘数字赋能’,听起来很好,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巨大工程。投入有多大?产出有多少?什么时候能见到效益?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我们财政本就紧张的情况下,大规模地投入到一个前景尚不明确的新领域,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我个人认为,还是要慎重,步子要稳一点。”
他头顶那枚[质疑]的标签旁,悄然浮现出一枚新的标签——[掌控项目]。林望瞬间明白,在李主任看来,这些虚无缥缈的“数据”和“平台”,远不如一条高速公路、一个工业园区来得实在,那是他权力范围内,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
“李主任的顾虑,很有道理。”经信委的王主任立刻接上了话。他的姿态比李主任更专业,也更具迷惑性。
“实际上,我们经信委这些年,也一直在推动‘两化融合’,也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林望同志提到的很多想法,比如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我们已经在一些重点企业进行了试点,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话听起来是在肯定林望,实际上却是在不动声色地“摘桃子”,并宣示“主权”。
“但是,”王主任的“但是”虽迟但到,“‘数字赋能’这个提法,范围太广,概念也太大。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甚至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不是我们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领导小组,短期内能推动的。我建议,可以先成立一个高级别的专家调研组,对‘数字赋能’的内涵、外延、可行性路径,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一份详尽的报告后,再提交省委常委会讨论决策。我们一定要避免一哄而上,搞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
好一招“拖字诀”。
林望心中冷笑。这位王主任,比李主任更高明。他不说反对,反而说要“深入研究”,直接要把这个刚刚萌芽的战略,打入冷宫,用无休止的会议和报告,将它消磨至死。
他头顶那枚[抵触]的标签,旁边也浮现出一行小字——[怕担责任]。王主任怕的,是这个全新的、由林望主导的战略,会冲击他现有的工作格局,甚至暴露他这些年在“信息化”工作上的平庸无为。
两位大佬一唱一和,瞬间就给林望描绘的那幅蓝图,泼上了一盆冰水。
会议室的气氛,一下子从刚才的燥热,变得有些微妙的冰冷。
陈刚副省长眉头紧锁,他想反驳,却发现对方说得句句在理,全是稳妥的“官场正确”,让他找不到破绽。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周良宇书记身上。
周书记没有看那两位主任,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林望的脸上。那是一种探寻的、带着极强穿透力的目光。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心头一凛。
“林望同志。”
“在。”
“你听到了,李主任和王主任的顾虑,代表了我们省里很多干部的想法。稳妥,是我们的工作原则。风险,是我们必须规避的。”
周书记的语气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一双眼睛如同鹰隼,锁定了林望。
“现在,你来告诉我。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数字赋-能’,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你凭什么保证,它不会成为又一个让财政背上沉重包袱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