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38章 深夜考卷,针锋相对的国计民生

第238章 深夜考卷,针锋相对的国计民生(1 / 2)

林望的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窗外,省城的夜景如同一幅被泼洒了无数碎钻的黑色丝绒,璀璨、繁华,却又遥远。每一盏亮起的窗户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一个企业的兴衰。而此刻,他手中这薄薄一册文件,其分量,却与窗外这千万家灯火息息相关。

他没有立刻翻开。

他先是走到饮水机旁,给自己续了半杯温水,感受着水流过喉咙的温润,让那份因深夜召见而略微加速的心跳,重新归于平稳。赵丰年的倒台,像拔掉了一颗扎在肉里的烂牙,有过一瞬间的痛快,但留下的,更多是空洞。而周良宇书记递过来的这份文件,则像一颗种子,被种进了那片空洞里,迅速生根、发芽,长出名为“责任”的枝蔓,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坐回办公桌前,将台灯的光圈调得更集中了些。

文件用的是内部印刷的厚实纸张,带着一股油墨特有的、严肃的气味。他翻开扉页,目光掠过那行醒目的标题,直接进入正文。

这并非一份条理清晰的最终报告,而更像是一场激烈辩论的现场实录。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数据模型,甚至不同的政策倾向,被毫不掩饰地并列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了交锋的火药味。

第一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维稳派”。

报告的执笔人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作风稳健的老领导。字里行间,林望几乎能看到他头顶上那枚硕大而稳固的[审慎]标签。报告中,罗列了全省七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触目惊心的待岗职工数据,详细分析了大规模关停并转可能引发的社会连锁反应,从养老金缺口到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评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生计。

他们的核心主张是“缓着陆”。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倾斜,为那些“老、重、黑”的传统企业续命,用空间换时间,逐步分流人员,避免剧烈的社会震荡。报告的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沉重的[无奈]和对历史的[温情]。其中引用了一位老工人的话:“厂子就是我的家,让我离开家,我不知道还能去哪。”

这句话,朴实无华,却让林望的指尖在纸页上微微一顿。他想起了在云州下乡时,那些守着几亩薄田,即便日子再苦也不愿离开故土的老农。人的情感,对故土和旧有生活方式的眷恋,是任何冰冷的数据模型都无法完全计算的。

翻过几页,截然相反的第二种观点,如同一阵锐利的疾风,扑面而来。

“激进派”的报告,出自几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年轻经济学家之手。他们的行文风格充满了锐气,引用的全是前沿的经济理论和国际成功案例。在他们看来,“维稳派”的“缓着陆”无异于“抱着炸药包击鼓传花”,是在用宝贵的财政资源去填一个无底洞,最终只会拖垮全省的经济。他们头顶上,仿佛闪烁着[激进]乃至一丝[傲慢]的标签。

他们主张“休克疗法”。

快刀斩乱麻,果断淘汰落后产能,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到高新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赛道上。报告中有一句极具煽动性的话:“阵痛是难免的,但长痛不如短痛。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手术台上的鲜血,就让病人死于癌症晚期!”

他们甚至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如果继续维持现状,五年后,本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差距,将从现在的“追赶”,彻底沦为“遥望”。

林望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的脑海里,不再是文字和数据,而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

一幅,是白发苍苍的老工人们围在即将熄火的锅炉前,眼神茫然,不知明天在何方。他们的脸上,刻着共和国长子的骄傲,也刻着被时代抛弃的落寞。

另一幅,是窗明几净的高科技园区里,年轻的工程师们在电脑前敲击代码,讨论着改变世界的下一个风口。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舍我其谁的自信。

这两幅画面,都是真实的,都是这个省正在发生的现实。

周良宇书记头顶那枚深沉的[忧虑]标签,在这一刻,林望才算真正读懂了它的全部含义。这根本不是一道对错分明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取舍、如何平衡的问答题。手心手背都是肉,向左走,社会动荡;向右走,未来堪忧。

这比对付一个赵丰年,要难上一万倍。

对付赵丰年,只需要找到他的[贪婪]和[愚蠢],然后设下一个陷阱。可眼前这份考卷,他面对的是无数个[无奈]、[期盼]、[担忧]、[激进]的标签,它们交织成一张复杂到令人窒息的巨网,网住了整个省的未来。

他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