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37章 书记深夜召见,一册关乎全省未来的考卷

第237章 书记深夜召见,一册关乎全省未来的考卷(2 / 2)

“你说得对,是股歪风邪气。”周良宇点了点头,语气里终于有了一丝温度,“懂得借力,更懂得收尾。不把事情扩大化,不让个人恩怨凌驾于大局之上,这很好。”

这句评价,比任何嘉奖都更有分量。它意味着,林望在这场交锋中的所有操作,高层都看在眼里,并且给予了肯定。

周良宇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仿佛那只是一个随口的开场白。他站起身,再次走到那幅巨大的地图前,目光在上面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了几个被红色圆圈标记出来的城市上。

“林望,你来省城的时间不短了,对全省的经济格局,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跨度极大。从一个处长的个人风波,瞬间跳转到了全省的宏观战略。

林望也站起身,走到地图旁。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书记,我刚来省委,还在学习阶段,看法还很肤浅。”他先自谦了一句,然后才接着说,“我只注意到一个现象。我们省的经济,似乎有些‘偏科’。沿海的几个城市,靠着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往西走,特别是那几个以煤炭、钢铁为支柱的传统工业城市,这几年的经济数据,增长乏力,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负增长。我之前在云州,对这一点感受尤其深刻。”

他的话,没有引用任何高深的理论,全是基于事实的白描。

周良宇的目光,从地图上移开,落在了林望的脸上。这一次,他头顶的[赞许]已经完全压过了[深沉],甚至,一丝更加稳固的[信任]标签,开始缓缓凝聚成形。

“你看得很准。”周良-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偏科,而且偏得很严重。有些地方,就像一个为共和国贡献了一辈子青春的老工人,现在老了,病了,走不动了。想扶他一把,却发现他的骨架子都快被掏空了。”

他转过身,走回办公桌,从一摞文件中抽出一份用牛皮纸袋密封的文件,递给林望。文件袋上,没有标题,只在封口处盖着一个鲜红的“绝密”印章。

“这份材料,你拿回去看看。”周良-宇的语气变得异常严肃,“里面是一些同志关于如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些初步构想和争论,很不成熟,甚至有些观点相互矛盾。你不要有任何负担,就以你这个年轻人的视角,从你在云州这个‘样本’里看到的实际情况出发,给我一个你的看法。”

他看着林望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不用写长篇大论的报告,明天早上上班前,到我办公室,跟我聊几句,几句实在话就行。”

林望接过那个文件袋,感觉自己的手心微微有些发烫。他知道这薄薄一册文件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身边人”,一个处理具体事务的处长。他被允许,甚至被要求,去接触和思考这个省最核心、最棘手的难题。

周良宇,这位省委书记,亲手为他推开了一扇门。门后,是真正的核心决策圈层。

这一刻,林望头顶上,那个代表着“扫清官场浊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长期期待]标签,光芒依旧。但在它的旁边,一个全新的,沉甸甸的[责任]标签,正缓缓浮现,厚重如山。

“是,书记。我一定认真学习,仔细思考。”林望的声音沉稳有力。

他拿着文件袋,退出了办公室。当那扇厚重的门在身后关上时,他仿佛还能感受到周良宇那双明亮眼睛的注视。

回到自己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林望没有立刻打开文件。他先是站到窗前,看着楼下依旧川流不息的城市夜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赵丰年,那个名字和那段恩怨,此刻在他的脑海里,已经彻底成了一缕可以随风而逝的青烟。

他知道,一场属于他个人的战争结束了。

而一场关乎数千万百姓福祉的,更宏大、也更艰难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他坐回办公桌前,打开台灯,橘黄色的光晕将他笼罩。他小心翼翼地撕开了文件袋的封条,抽出了里面的文件。

扉页上,一行黑色的宋体大字,如重锤般敲击在他的心上——

《关于我省经济结构转型阵痛期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内部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