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写的,不是一份揭发黑幕的举报信,而是一份充满“忧患意识”和“专业精神”的工作备忘录。
他不谈腐败,只谈风险。
他不谈个人,只谈程序。
他不下结论,只提问题。
想到这里,林望的思路豁然开朗。他拿起笔,蘸了蘸早已备好的墨水,在稿纸上写下了标题——《关于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历史资料中若干程序性风险点的梳理与思考》。
标题很长,很拗口,充满了浓厚的官样文章气息。
但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的算计。
“历史资料”,点明了这是旧事,与当下无关。
“若干程序性风险点”,将性质从“贪腐问题”降级为“工作瑕疵”。
“梳理与思考”,则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的位置上,姿态谦逊。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奋笔疾书。
“一、关于项目立项与资金拨付的流程时序问题。经梳理发现,该项目部分标段存在资金拨付早于项目可研报告最终批复时间的现象,与《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存在出入,这可能导致财政资金监管出现盲区……”
“二、关于项目验收环节的材料完整性问题。档案中缺少部分关键责任人(如原农厅规财处负责人)的全程签字确认文件,验收报告更多采纳了建设单位的单方面数据,第三方监理报告部分内容较为笼统,这在程序上构成了闭环缺失的风险……”
“三、关于部分争议性意见的后续处理情况不明。档案显示,财政厅等部门曾提出重要审核意见,但在后续文件中,未能找到针对这些意见的明确回复或解决方案,建议对类似情况建立档案追踪制度,以确保决策过程的严谨性……”
林望下笔极快,却又字字斟酌。
他没有提钱勇的名字,只用“原农厅规财处负责人”这个职务来代替。
他没有提副省长的批示,只说“决策过程的严谨性”有待商榷。
通篇报告,不带任何个人情绪,没有一个“贪腐”、“违纪”之类的敏感词,全是冷静、客观、专业的术语和对规章制度的引用。
它就像一篇最优秀的学术论文,逻辑严密,论据充足,但结论却引而不发,只在字里行间,留下无数个引人深思的钩子。
一个不懂行的人看了,只会觉得这是一个新来的年轻人,在认真地“抠细节”、“钻牛角尖”。
但只要是懂行的人,尤其是王林这样的老手,一眼就能看出这份报告的真正分量。
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项目中的所有脓包都划开了一道小口子,却没有让脓血流出来。它把所有的问题都摆在了桌面上,却又都用“程序风险”、“制度漏洞”的盖子盖了起来。
最重要的是,它把如何处置的皮球,以一种极其专业和恭敬的方式,重新踢回了王林的脚下。
王林可以拿着这份报告,对上,可以说这是下属工作认真,防微杜渐;对下,可以敲打相关部门,要求整改。进,可以此为据,深入调查;退,可以存档备忘,静观其变。
这份报告,给了王林最大的操作空间和安全余地。
写完最后一个字,林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窗外的天色,已经开始泛起鱼肚白。
他将写好的稿纸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疏漏,然后工工整整地誊抄在一份标准的公文稿纸上。
做完这一切,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子。办公室里静悄悄的,他仿佛能听到自己心脏有力的跳动声。
他知道,当他把这份报告交上去的时候,他在这间办公室,乃至整个省委大院的地位,就将彻底不同。
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清晨微凉的空气涌了进来,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让他混沌了一夜的头脑,清醒了许多。
省委大院在晨曦中慢慢苏醒,远处已经能听到早起锻炼的人们模糊的口号声。
新的一天,开始了。
林望回到办公桌前,将那份誊抄好的报告,和那份原始档案,一同装进了一个新的牛皮纸档案袋里,用胶水仔细封好。
他看了一眼斜对面那扇紧闭的处长办公室的门。
门后,是他的新上司,也是他必须跨过去的第一道雄关。
他不知道王林看到这份报告后,头顶会浮现出怎样的标签。是【欣赏】?是【忌惮】?还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名为【考量】的深渊?
林望拿起档案袋,迈开脚步,朝着那扇门,一步一步,沉稳地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