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02章 档案里的字字杀机,烫手的投名状

第202章 档案里的字字杀机,烫手的投名状(1 / 2)

夜色,如同化不开的浓墨,将省委大院的轮廓浸染得愈发庄重肃穆。

综合一处的办公室里,只剩下林望一个人。窗外,梧桐树的影子在路灯下被拉得细长,像一个个沉默的卫兵。空气里,白天那种紧绷而高效的氛围已经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属于权力的寂静。

林望靠在椅背上,指尖冰凉。

后背那层细密的冷汗,已经被空调的冷风吹干,只留下一阵阵深入骨髓的寒意。他面前摊开的,不是一堆普通的旧档案,而是一盘棋,一盘王林为他精心布置的、没有硝烟的棋局。

他终于明白,下午王林那番看似推心置腹的夸赞,以及那个刁钻至极的问题,都只是前菜。这份档案,才是真正的主菜,一道考验成色、也决定未来的“投名状”。

王林,这个看起来温和如玉的处长,心思比他想象的要深沉百倍。

林望闭上眼,在意识的图谱中,将今天发生的所有细节重新排列组合。

王林头顶那颗深邃的【老道】标签,是他多年官场生涯沉淀下来的保护色。而那颗在初见时亮得刺眼的【试探】标签,则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用来剖析每一个来到他面前的人。

最关键的,是那条连接着王林与云州张大虎的、淡红色的【利益关联】线。

这条线很淡,说明他们的关系可能并不直接,或者早已成为过去式。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王林身上的一处“旧伤”。李明华和张大虎的倒台,在云州掀起了滔天巨浪,这股浪潮,会不会顺着这条看不见的线,最终波及到省城的王林?

王林自己,恐怕也正在为此【焦虑】。

所以,他需要一把刀。一把足够锋利,能够帮他斩断潜在威胁,同时又足够稳妥,不会伤到自己的刀。

而自己,这个刚刚在云州那场风暴中证明了“能力”和“运气”的年轻人,无疑是最佳的“试刀”对象。

这份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档案,就是他的试刀石。

是蠢钝到看不出其中玄机,只能做个本分的庸才?

是锋利到口无遮拦,直接把问题捅破,成为一枚可以被牺牲的棋子?

还是……能看懂棋局,并以一种更聪明的方式,递上自己的价值?

王林在等他的答案。

林望睁开眼,目光重新落在那份手写的会议记录复印件上。那个被红笔圈出的名字——省农业厅原规划财务处处长,钱勇。

在林望的【情绪图谱】感知中,这个名字上附着的【贪婪】与【以权谋私】的标签,几乎要凝成实质。而那条连接着他与那位落马副省长的【利益输送】暗红线,更是触目惊心。

他将档案袋里的所有文件,分门别类地在桌上铺开。会议纪要、调研报告、部门意见函、财务报表……他像一个最严谨的考古学家,试图从这些枯燥的文字和数字中,拼接出事件的真相。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他发现,这份档案被“整理”得很有技巧。所有最关键的证据都被抽走了,剩下的,都是些语焉不详的侧面材料。比如,一份财政厅的意见函里,措辞严厉地质疑了项目资金的拨付速度“异乎寻常”,建议“暂缓拨付,重新审核”,但在这份意见函的末尾,却有那位副省长龙飞凤舞的批示:“特事特办,加速推进”。

又比如,一份项目验收报告里,盛赞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可附带的几张现场照片,却明显拍摄角度刁钻,刻意避开了大片区域,只拍了几个光鲜亮丽的样板工程。

这些都是“刺”,一根根扎在档案里,不仔细看发现不了,可一旦发现,就足以让人心惊肉跳。

最让林望在意的,是钱勇这个名字。他只在会议记录里出现了一次,在后续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都再也找不到他的签名。仿佛这个关键的经手人,人间蒸发了。

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林望几乎可以断定,王林早就看透了这份档案里的一切。他把这份“半成品”交给自己,目的绝不是让他去当那个揭发问题的愣头青。

他是在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在不引火烧身的前提下,把这些“刺”一根根拔出来,再用一种他需要的方式,重新包装好,递还给他。

这考验的,是眼力,是手腕,更是政治智慧。

林望拉开抽屉,拿出几张崭新的稿纸。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靠在椅子上,在脑中反复推演。

直接写一份报告,指出钱勇和副省长可能存在利益输送?那是找死。等于把王林直接架在火上烤,逼着他向省纪委汇报。王林会第一时间把他这个“惹祸精”踢出局。

装作什么都没发现,只整理一份平平无奇的备忘录?那等于告诉王林,自己是个废物。明天开始,自己就会被彻底边缘化,在这间办公室里再无出头之日。

必须有第三条路。

林望的目光,落在了那份财政厅的意见函上。

“异乎寻常”、“暂缓拨付”、“重新审核”……

这些词,给了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