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120章 市委书记的暗中保护,林望前途无忧

第120章 市委书记的暗中保护,林望前途无忧(1 / 2)

电话那头,是长达五秒钟的沉默。

这沉默里没有愤怒,没有质问,只有一种纯粹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林望甚至能清晰地听到听筒里传来陈启明教授略显沉重的呼吸声,像是一道无形的墙,竖在了两人之间。

“有事吗?”

陈启明的声音终于传来,苍老,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在官场浸淫多年的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今天会议上的那一幕,他虽然说了真话,但事后回想,必然会觉得自己被当枪使了。此刻,这个“始作俑者”又打来电话,他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林望握着话筒,声音里没有半分被冷遇的尴尬,反而愈发谦逊沉稳:“陈教授您好,我是林望。”

他先自报家门,然后不等对方再次发问,便立刻续道:“冒昧打扰您,是想请教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和工作无关。不知道现在方不方便?”

“学术问题?”电话那头的陈启明显然愣了一下,他头顶那枚[警惕]的标签,旁边悄然浮现出一抹[诧异]。

林望没有给他思考和拒绝的余地,语速不快,但吐字清晰,直接切入正题:“教授,我拜读了您三年前在《岩土工程学报》上发表的那篇关于‘喀斯特地貌下承压水层防渗技术’的论文,受益匪浅。只是在第三章第四节,您提到的‘层状节理渗透系数的非线性变化模型’中,关于‘应力释放对初始渗透率的影响’这个论点,我反复研读了几遍,总觉得有一个地方的逻辑没能完全想通,如鲠在喉。”

他没有谈项目,没有谈风险,更没有提那个烫手的“特别工作组”。

他谈的是论文,是模型,是系数,是普通人听了都头疼的专业术语。

这番话,像是一句精准的口令,瞬间解锁了陈启明身上属于“学者”的那一面。电话那头的呼吸声,明显变了。那是一种棋逢对手,或者说,是老先生遇到了一个真正能看懂他心血的读者时,才会有的反应。

“哦?你说的是应力释放导致的微裂隙扩展问题?”陈启明的声音里,警惕和疏离已经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学者的严谨与投入,“那个模型确实比较复杂,你是对哪个参数的取值有疑问?”

“是的,教授。您在论文中设定了一个初始损伤变量d?,并假设它在理想状态下趋近于零。但我在想,我们项目的选址,历史上曾经是浅层煤矿的采空区,虽然进行过回填,但地应力的历史扰动肯定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初始损伤变量d?是否还能被理想化处理?如果不能,它对整个防渗体系的长期稳定性,会不会构成一个潜在的、难以量化的风险敞口?”

林望的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一个连陈启明自己都可能在论文中一笔带过,但却在现实工程中极其致命的细节。

电话那头,再次陷入了沉默。

但这一次的沉默,不再是疏离,而是深度的思考。

“你……”过了许久,陈启明才缓缓开口,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你一个市委办公室的科员,研究这个干什么?”

这句问话,与其说是质问,不如说是一种带着惊奇的、哭笑不得的感慨。

林望笑了笑,语气诚恳:“陈教授,在其位,谋其政。市长把这么重的担子压下来,我总不能当个甩手掌柜。技术我不懂,但我至少得知道,水有多深,石头在哪儿。”

这句话,既解释了他研究论文的动机,也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难处和责任心。

陈启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语气终于彻底软化了下来:“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在现有的项目报告里,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到采空区地应力历史扰动的问题。这是个疏漏。”

他坦然地承认了这一点,一个真正的学者,在学术问题上是不会嘴硬的。

“陈教授,您看,电话里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林望顺势而上,发出了邀请,“我还有好几处地方想当面向您请教,不知道您晚上有没有时间?我过去拜访您,或者,我做东,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边吃边聊?”

电话那头,陈启明犹豫了。他头顶浮现出一枚[为难]的标签。他不想再卷入政治的是非,但林望表现出的专业和诚恳,又让他不忍拒绝一个真正想探讨问题的后辈。

“不用那么麻烦了。”最终,他做了决定,“晚上七点,到学校西门对面的‘老王面馆’吧。我正好想吃碗面。”

“好,陈教授,我一定准时到。”

挂断电话,林望长舒了一口气。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算是成功迈出去了。他知道,老王面馆这种地方,烟火气重,人多嘴杂,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陈启明选在那里,说明这位老教授心思缜密,既答应了见面,又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密谈”的嫌疑。

就在他准备收拾东西,提前去面馆占个座时,桌上的红色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林望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瞳孔微微一缩。

是市委书记办公室的专线。

他迅速调整了一下呼吸,按下了免提键。

“喂,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