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116章 漩涡中心的棋子,风暴前夜的对弈

第116章 漩涡中心的棋子,风暴前夜的对弈(2 / 2)

接下来的两天,林望几乎将自己锁在了办公室和资料室里。他没有去准备什么慷慨激昂的演讲稿,也没有去搜罗更多骇人听闻的环保案例。他知道,在那些急于求成的“实干派”面前,单纯的理想和口号,一文不值。

他要做的是,解剖他的对手。

他调出了“云东新区”项目工作组的全部成员名单,一共二十七人。从总指挥到普通技术员,他一个一个地看。他利用自己的【关系链】功能,像一个最耐心的猎人,观察着这张复杂网络中的每一条丝线。

谁和谁是校友?谁和谁曾经在同一个单位共事过?谁是市长李明华的嫡系?谁又是被硬塞进来的技术官僚?

他发现,项目组的总工程师,一位叫陈启明的老教授,在圈内以严谨和固执着称。他与市长李明华之间,只有一条浅浅的[工作关系],而他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标签,是耀眼的[自负]和[严谨]。

项目组的常务副组长,那位钱副主任,则是李明华不折不扣的[心腹],他对李明华的标签是[忠诚],而他的欲望标签是[渴望政绩]。

还有一位负责地质勘探的专家,头顶上常年挂着一枚[担忧]的标签,似乎对项目选址的某个环节,一直心存疑虑。

……

林望将这些信息,一条条地记录在一个不对外的加密文档里。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地质图、水文资料、化工项目报告。他看得极慢,极细。他在寻找一个点,一个能撬动整个项目组的支点。

这天晚上,林望又是一个人留在办公室。窗外夜色如墨,整栋大楼寂静无声。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起身去茶水间倒水。

刚走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那里,是小李。

小李看到他,似乎并不意外。他递过来一个保温杯:“赵书记让我送来的,说是他老家带来的野山参泡的,提神。”

林望接过温热的杯子,心里流过一阵暖意。他知道,这是书记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无声的支持。

“替我谢谢书记。”

小李点了点头,他看着林望布满血丝的眼睛,头顶的[担忧]标签清晰可见。他压低了声音:“市长这一手,是把你架在火上烤。后天的会,不好开。”

“我知道。”林望喝了一口参茶,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疲惫。

“项目组里,大部分人都是求快求稳,你的建议,动了他们的蛋糕,也挑战了他们的权威。”小李顿了顿,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折叠起来的纸,塞进林望手里,“这是陈启明总工程师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关于‘工业园区地下水动态平衡’的。或许……对你有用。”

林望捏着那张纸,郑重地点了点头:“李哥,谢了。”

小李没再说什么,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开了。

林望回到办公室,展开那张纸。那是一篇打印出来的学术论文,上面用红笔画出了几个关键段落。他仔细阅读着,眼睛越来越亮。

陈启明在论文中,用极其专业的角度,论述了一种潜在的风险:在某些特定的喀斯特地貌上进行大规模化工项目建设,如果前期防渗工程有丝毫疏忽,污染会通过地下水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扩散,且几乎无法逆转。

而“云东新区”的选址,恰恰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林望的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他立刻调出项目组的地质勘探报告,与陈启明的论文进行比对。他发现,勘探报告中对于地质风险的描述,语焉不详,似乎在刻意回避着什么。

他找到了。

他找到了那个支点。

他没有立刻去写发言稿,而是打开了一份全新的文档。他将自己那份《建议》的核心思想,与陈启明的论文观点,以及地质报告中的疑点,像拼接精密的零件一样,重新组合。

这不是一份“建议”,而是一份“问询”。

一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问询”。

他要做的,不是去说服所有人,而是要在那个看似铁板一块的项目组内部,引爆一颗深埋的炸弹。

写完最后一个字,东方已经现出了鱼肚白。林望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份全新的发言提纲,头顶的[冷静]标签之下,一枚名为[胜券在握]的标签,正缓缓地、坚定地亮了起来。

他知道,后天的会,不是他一个人的战场。他要让某些人,成为他最意想不到的“盟友”。